後疫情末日的預備與儆醒
H.末世講論(二十一5〜36)
每一卷對觀福音書都包括了這段講論的記載,雖然有一些的不同點。在這段講論中有一些令人困惑的解經問題,其中最値得注意的是,全篇論述裡似乎有部分是論到萬物的結局,而有部分則是論到耶路撒冷的毀滅。在路加福音中,這兩部分的差異似乎要比其他福音書更明顯,有些學者認爲這是路加末世論的獨特貢獻。艾理斯注意到這個講論所呈現出的一些問題,但他認爲有兩個要素是必須列入考慮的:耶穌「的確宣吿了世界將來的結局,祂也的確考慮到在結局來到之前,有相當可觀的、沒有界定的過渡期」。這個講論表達了耶穌對終極之得勝的把握,雖然前頭有黑暗的日子。它在結尾時向跟從祂的人發出挑戰,要他們儆醒,不可因這世界上的艱難而煩惱。許多的詞句都會令人想到舊約聖經的經文(如:代下十五6;賽八21〜22,十三13;耶三十四17),這可能是用來强調耶穌正在描述的,是神鑑察的一種方式。
1. 豫兆(二十一5〜7)
這段講論是因門徒詢問將要來之毀滅的預兆而引入的。當他們離開聖殿的時候(可十三1),他們當中有一個人發表意見論到聖殿的華麗。美石是用來支撐建築物的大石頭(在「哭牆」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非常龐大的石頭,但這只是地基的一部分,不是聖殿本身的石頭)。根據約瑟夫的記載,有些大石頭的長度是四十五肘。供物可能是一種裝飾性的奉獻,就如希律所獻的金葡萄,「葡萄串高與人齊」(約瑟夫,Bellum v. 210)。耶穌的回答則是預言說它將要徹底被毀壞。所以門徒問:這一切會在什麼時候發生?之前會有什麼樣的預兆?
2. 國與國打仗(二十一8〜11)
耶穌並沒有說到任何一個預兆,卻警吿祂的門徒不要被某個時候將要發生的一些紛亂之事所迷惑。
8. 耶穌警吿他們不要受迷惑,然後就說到假基督——那些冒我的名來的,也就是說,宣稱是具有我身分的人;他們將要說:我是「祂」(RSV),雖然「祂」並未加以界定,但顯然是指彌賽亞(和合:基督)。在宣稱具有彌賽亞的權柄之後,接著是預吿那時候——末後的時候、國家得拯救的時候——近了。我們不應該忽略這些話的重要性,耶穌不是在預言,世界末日將在當時人的生前就臨到,祂認爲那些作出這種預報的人乃是假先知。
9〜11. 不僅在猶太地會有冒牌的彌賽亞,在廣泛的列國間也會有麻煩。耶穌警吿跟從祂的人,不要因爲打仗等類的事而驚惶,這些擾亂必要來到,就像自然現象——諸如:地震、饑荒、瘟疫——以及未詳加敍述之大神蹟從天上(也就是在星球間)要來一樣。
3. 逼迫(二十一12〜19)
耶穌所提的那個擾攘不安的時候,對跟從祂的人而言顯然是特別艱難的時期,他們將會受逼迫,但他們卻必得著供應來面對一切的困難。
12. 在世界遭逢災難之前,敎會將會先遭遇災難。那些要下手拿住門徒、逼迫他們的人,耶穌並沒有說是誰,這是廣泛地指不具同情心的當權者。我們動輒以爲會堂是敬拜的地方,但我們卻不該忽略它們更廣泛的功能,就是作爲行政與敎育中心。它們是猶太人生活的核心,猶太人的法律是儘可能從會堂開始執行的(參十二11)。所用的詞句證明跟從耶穌之人必須預期會有從猶太人而來的反對。監說明了被定罪的確實性,然而提及君王諸侯卻證明逼迫的人不只是猶太人,也是外邦的當權份子。
13〜15. 這不只是災禍,更是作見證的機會,這並非意味著名家那種滔滔不絕的雄辯技巧,乃是意味著爲神所成就的事作見證;神會供給他們口才智慧,使他們能以完成這個工作◦他們甚至不需要預先準備要說些什麼(動詞 promeletan,預先思想,是用來指預備一篇演說的專門術語,BAGD);這當然是與講章、講義的預備無關,基督徒必須像其他任何人一樣,忠心地準備這些講章與講義。它所指的是,信徒將會在受逼迫的時候忽然被人叫去,對充滿敵意的當權者提出答辯;在這種時候,耶穌自己(祂所用的我,egō,是强調用詞)將會賜給他們口才智慧(參十二11〜12),包括雄辯術與領悟力。這口才智慧極有果效,甚至連仇敵都不能抵擋,也不能反駁。
16〜17. 耶穌並沒有將災難的嚴重性給減輕了。家庭將會分裂,有些人會把親屬——甚至是親密的親屬——出賣給逼迫的人。耶穌淸楚說明祂方才所說的話並不意味著,信徒可以安心地相信他們一定會蒙拯救,他們有些人將會得不著拯救。信徒可以確定的是:神掌管著一切,祂必要成就祂的旨意;但他卻無法確定自己在那個旨意中是處在什麼地位上;他可能會被殺害,藉著死而進入他永遠的得勝中,他也可能會存活。他可以有把握的是神的得勝,而不是這個得勝如何體現在他自己的生命中。敵對不僅來自家庭裡面,也來自廣大的世人。世人將會恨惡跟從基督的人,就像恨惡祂一樣(參,約十五18及下)。
18〜19. 乍看之下,這些話與前兩節相矛盾,要調和前後兩處的經文,在於思想神凌駕一切的至高主權。神的掌管是絕對的,祂甚至可以使他們連一报相頭髮也必不損壌。本革爾主張,我們必須加上「在它的時候來到之前——不需要神特別的眷顧——不需要獲得它的賞賜」才能了解這句話的意思。其他人則認爲這是指靈性上的保全(如:Plummer, Marshall);但這看法幾乎不能適用於這些辭句。另一些人則主張,儘管個人(殉道者)可能會被人害死,敎會——門徒羣體——則會安全無虞;但前面的異議也適用在這種看法上。最好似乎是認爲耶穌是在把他們的心思轉向神强而有力的掌管以及神的旨意上,正是這個決定他們究竟是生是死,而不是他們的仇敵的陰謀。根據這個看法,祂勸勉他們要堅忍、忠貞。神所要求的是忍耐到底,而不是一些華而不實的、孤立的抵抗。
4. 耶路撒冷的毀滅(二十一20〜24)
路加淸楚地說明:這一小段講論所論及的是耶路撒冷的毀滅,而不是末世。他記載了一些事是其他對觀福音書作者所沒有的;相反的,他卻把他們所記載的一些事給省略了,如提及「那行毀壞可憎的」之處(太二十四15;可十三14),這對他的外邦讀者而言可能不太重要。
20. 有些批判學者主張,這節經文證明路加是在耶路撒冷淪陷後才寫的,我們很難接受他們的理由。因所作的預言是十分一般性的,也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說明路加對淪陷時的細節(如:在約瑟夫的著作中)有任何了解。蓋德雖然認爲這本福音書寫於主後70年以後,卻拒絕以這段預言作爲他主張之日期的證據,這可能是很有意義的;相反的,他認爲路加是使用一份在這座城毀滅之前寫成的文件。他也說:「毫無疑問地,耶穌重複的預吿了毀滅性的結局,耶路撒冷正快速向這結局推進。」 RSV 譯作「被圍困」的分詞,意思是正被……園困當中(參Rieu:「當你們看見軍隊逐步包圍耶路撒冷的時候」)。如果圍困行動早已完成,耶穌的指示就無法付諸實行了。
21〜22. 在打仗的時候,鄕下人會進到有城牆的城市裡面去,以求保護。但耶穌吿訴祂的聽衆,由於耶路撒冷的毀滅迫在眉睫,他們應該儘可能地遠離它。山是敵人難以進入的、最安全的地方。事實上,當羅馬人開始圍困耶路撒冷的時候,當地的基督徒大部分都逃往彼拉(Pella)——底加波利的一座城,位在約但河外,在加利利海的南方(優西比烏說他們逃往該地,是回應「藉啓示所賜的神諭」,這可能是指耶穌的話,或者是稍後從一位基督徒先知而來的一種類似的勸活,其Historia Ecclesiastica III. v. 3)。「報復的日子」(思高、RSV)或報應的曰子(NEB;參,詩九十四1;賽三十四8等),是衆人爲他們的罪受懲罰的日子。發生在耶路撒冷的事不是任意的,而是適當的懲罰。聖經的應驗證明神要執行祂的審判。
23〜24. 圍城帶給所有人苦難,但是對懷孕的婦女以及帶著幼小孩童的人尤其嚴重;但這毀滅將會是全面性的。大災難將要臨到這地方(這譯法比 RSV 的「地球上」好),震怒則要臨到這百姓。約瑟夫吿訴我們:戰爭期間,有九萬七千人被俘虜,圍城期間則有一百一十萬人被殺(Bellum vi. 420);這個數目也許過於誇張,但死亡人數顯然是很嚇人的208。耶穌接著說到外邦人的日期,這不是一個容易解釋的詞句,曾經有人提議許多不同的解釋:外邦人執行神的審判,或超越以色列人,或運用從前屬於以色列人之特權,或者有福音傳給他們的日期。提及這些日期滿了,指出其中有神的旨意。
5. 人子的降臨(二十一25〜28)
根據大多數學者的意見,注意力現在轉向人子的降臨上。當然也有許多人主張,這段話仍然是論及耶路撒冷的陷落,擧例來說,就像法蘭士(R. T. France)在他對馬太福音中相關經文所作的討論一樣209;但這詞句似乎比較適合主的再臨(如27節;參35節)。耶穌是在指出祂降臨之前的預兆,敎訓祂的門徒不要害怕。
25〜26. 在生動的啓示文學意象中,耶穌說到天上的異兆。我們不容易明白該如何按照字面來解釋這些話。在啓示文學中,經常用這類的詞句來指忽然的、猛烈的變動,以及新次序的出現。無論如何,這是這段話的主要意義。衆人將會茫然不知所措,充滿了恐懼,他們知道發生了一些奇異的事,卻無法了解將會有什麼事臨到他們頭上。
27〜28. 耶穌說祂將要有能力、有大榮耀降臨。丁時黎認爲這句話的意思是到神那裡去(與但七13—樣);但這個意義對分詞 erchomenon 而言是不自然的,它的意思是「來」,而不是「去」210。有榮耀降臨,指的是君尊的權能。只有路加保留了你們就當挺身昂首這個命令。當那些令人慌慌不定的預兆開始出現時,跟從耶穌的人一定不可以垂頭喪氣的,因爲他們得蒙拯救的日子近了。得贖的意思是付出贖價而獲得釋放。就某種意義言,救贖的工作最終已經在十字架上完成了;但它完滿含義的揭嘵卻仍有待將來,這正是耶穌在此所說的。
6. 無花果樹(二十一29〜33)
所有對觀福音書全都有這個小比喩,雖然只有路加在提及無花果樹時又加上和各樣的樹。樹葉的發芽顯出夏天近了;類似的,所提及之預兆的出現也顯明神的國近了。這世代還沒有過去之前,這些事鄱要成就,這段話的意義不容易明白。有人認爲這是提及那時還活著的人,並且認爲這是論到耶路撒冷之陷落的應驗,但上下文似乎反對這種說法,除非我們與蒲隆模一樣,以耶路撒冷的陷落爲末世的預表(費茲梅也是如此)。有些人認爲耶穌是在預言萬有將會在幾年內結束,並且認爲祂的預言錯了;根據祂斷然否認知道這個日子(可十三32)看來,這似乎是最不可能的說法,而且,就像許多評論者所指出的,我們不可能認爲記載這些話的路加會將它們理解成這種意思。在早期敎會中,經常都認爲跟從基督那一代人是很重要的,所以蒙揀選之人會存留到末期。其他人則認爲這是說到猶太人這個民族(如賴爾)。有些人認爲路加是要我們將這個詞理解爲「人類」(Leaney, Herrington)。林斯基(R. C. H. Lenski)則注意到「世代」,這個詞經常用在舊約聖經中,指一種人,尤其是惡人(如:詩十二7),但也指好人(如:詩十四5)。與此相似的是,艾理斯指出:「末後的世代」這個詞在昆蘭古卷中顯然「包括好幾輩子」,耶穌在此所論及的似乎就是如此。世代這個不常見的用法專注在那種會存留到末期的人,這詞句「所意指的,只是救贖歷史的最後一段……國度公開的顯現就快來到了,但它在日曆上的時間卻仍是不確定的」(Ellis;參Schweizer,「從復活節開始,所有人都是屬於末世的了」)。這一小段的結束,是保證耶穌的話必要永遠長存,這是屬物質的宇宙所不具備的特質。
7. 要儆醒(二十一34〜36)
跟從耶穌的人,了解將要發生的這些驚奇事件之後,就該更謹愼生活,不給試探留地步,以致效法這個世界的人。「游手好閒」(RSV;和合:貪食;kraipalē)可能是指狂歡之後的宿醉,「用來形容非常下流之經驗的下流字眼」211。「游手好閒」(貪食)與醉酒對基督徒的品性而言是十分不相稱的罪;但是,就如賴爾的評註:「即使是滔天大罪,偉大的聖徒也可能會觸犯;即使是偉大的聖徒,也可能會陷入大罪。」今生的思慮更是叫人難以防範;但無論是哪一種的疏失,都會使人無法預備妥當。第35節淸楚說明耶穌正在談論的是萬有的末期,第36節則是說到跟從祂的人有著特別的責任。馳勸他們要禱吿,在生活態度上要遠避世人的罪惡,以信徒的身分專心事奉神。得以站立在人子的面前,是擁有終極的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