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书的文学性

Sermon  •  Submitted   •  Presented
0 ratings
· 58 views
Notes
Transcript
Handout

语言

但以理书的2:4b-7:28是由亚兰文写成,1:1-2:4a和8-12章是希伯来文

批判学的观点

解經講道注釋叢書 24:但以理書(繁體) (文學結構、成文日期及語言)
聖經語言學者金斯堡(H. L. Ginsberg)的觀點,就是整本書(不包括後來「添加」的9:4b–20的禱告文)原本就是用當時的混合語言亞蘭語來寫的。不過後來1:1~2:4a及8~12章被翻譯成希伯來文,可能是爲了讓某團體的人更願意來接納此書,因爲雖然地方上已愈來愈少人在使用希伯來文,但使用希伯來文,會讓這團體的人認爲這本書更具有神聖性
原本是用亚兰语写的,后来将部分翻译成希伯来文是为了让书卷被掳归回的群体接纳,使用希伯来文是为了增加本书的神圣性
獅子坑裡的職場戰士——但以理書註釋 (繁體)
Archer指出,但以理書以兩種語言呈現,隱藏作者特殊理由:以亞蘭文呈現的第二至七章,記載的就是與巴比倫和波斯帝國有關的事件,作者以這兩個帝國主前第六和第五世紀的官方語亞蘭文來敘述,以便給當時的「普羅大眾」讀者閱讀;而其他六章則以希伯來文記載,因為其內容是關於神子民在外邦的遭遇和將來的命運。見Archer, “Daniel,”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Ed. F. E. Gaebelei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vol. 7, p. 6; Miller, Daniel, pp. 47–8。
2-7章记载有关巴比伦和波斯帝国的事件,所以用当时的官方亚兰文来叙述,阅读对象并非仅限于犹太人也包括外邦人。而其他章节使用希伯来文则是因为关乎神的子民在外邦的遭遇将来的结局

但以理书的前后相符

解經講道注釋叢書 24:但以理書(繁體) (文學結構、成文日期及語言)
在但以理書第2章尼布甲尼撒王所做的夢的概要,在第7章中以動物的寓言又被展現出來。而驕傲的帝國將會遭遇到的下場(2:34)也與8:25裡啓示的異象所說的幾乎完全相同,就是這帝國至終「卻非因人手」而滅亡。此外,將滅絕那最後敵國的代理者乃是一塊非人手靈出來的石頭,被認爲是一個「永不敗壞」的王國(2:44),也正是那終極與「永遠」的國,是要作爲「至高者的聖民」的獎賞(7:18、27)。有關前後兩半部相符合的例子還有許多可以來舉說,但這已足以顯示,但以理書就文學史上的觀點來說,雖然不是一體,卻是一本整體一致的書。
2章的梦境在第7章再一次被展现
高傲的帝王结局相同
取而代之的是神的国
但以理书 2:34 CUV
34 你观看,见有一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打在这像半铁半泥的脚上,把脚砸碎;
但以理书 8:25 CUV
25 他用权术成就手中的诡计,心里自高自大,在人坦然无备的时候,毁灭多人;又要站起来攻击万君之君,至终却非因人手而灭亡。
但以理书 2:44 CUV
44 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天上的 神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
但以理书 7:18 CUV
18 然而,至高者的圣民,必要得国享受,直到永永远远。
但以理书 7:27 CUV
27 国度、权柄,和天下诸国的大权 必赐给至高者的圣民。 他的国是永远的; 一切掌权的都必事奉他,顺从他。

布局

窺見奧秘:但以理書(繁體) (篇章佈局)
如上所述,書卷的特點之一,就是六個宮廷故事和四個異象都具有一個確切的歷史參考前言(見一1~2,二1,三1,四1,五1,六1,七1,八1,九1,十1)。然而,這些章節的排列並不是按照時間順序——突出了在地上王宮日常生活中的見證,與期待神勝過一切罪惡權勢的永恆至高主權之間的關聯,正如透過那些天上異象所啟示的。七章和八章中的異象,發生在伯沙撒在位時期。伯沙撒作為其父那波尼德(Nabmos,主前556–539年在位)在巴比倫的共同攝政王而施行統治。這些異象是在五章中一系列事件之前發生。六章和九章發生在瑪代王大流士在位期間,而最後一個異象(十~十二章)則發生在居魯士在位期間。這種佈局具有雙重意義。首先,它提供了一個平順的過渡,從神在三位外族君王統治下保護和存留但以理及其朋友的性命而介入地上事件(一~六章),過渡到七至十二章所呈現的更為精妙的屬天領域中逐漸展開的神之奧秘。
六个宫廷博弈(1:1-2,2:1,3:1,4:1,5:1,6:1)
四个异象 (7:1,8:1,9:1,10:1)
地上生活和天上异象的关联
神在外族君王的统治下保护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也会在将来外族君王的统治下保护他的子民

篇章结构

獅子坑裡的職場戰士——但以理書註釋 (繁體) (全書綜覽)
第一、二章兩段敘述文一開始就提示發生的時間點(一1,二1);第三段敘述文雖沒有時間點,但卻清楚說明事件乃由尼布甲尼撒王建金像所引爆(三1)。第四個事件的起點,是尼布甲尼撒王曉諭全國的詔書(四1,原文為三31);而在第五段敘述文中登場的主角,已經從一至四章的尼布甲尼撒王,轉到巴比倫末代皇帝伯沙撒王(五1)。第六段敘述文,在五章31節(=原文六1)「瑪代人大利烏年六十二歲,取了迦勒底國」的引言過門下,新帝國國父古列/大利烏王在第六章隆重登基(六1 =原文六2)。
可見本書前六章所記載的雖不完全是連續事件(本書並非「巴比倫帝國年鑑表」),然而作者但以理以第三人稱語法,並使用兩種語言(一1∼二4a的希伯來文,二4b∼六28的亞蘭文),精巧地沿著巴比倫帝國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從尼布甲尼撒王(一1,二1,三1,四1)、伯沙撒王(五1),到大利烏王(六1),並且按著特定的神學主題逐一呈現。
相較於本書前六章以第三人稱敘述,後六章(七∼十二章)則以但以理的第一人稱角色出場,敘述的焦點是他以當事人所見的四個異象。這四個異象清楚地被四個時間點所引進(七1,八1,九1,十1),其中第四個異象橫跨本書最後三章(十∼十二章);但是第一、二個異象(第七、八章)則發生在伯沙撒王元年和第三年,就是記載巴比倫帝國淪亡之夜的第五章之前。
顯然作者讓前六個敘述文和後四個異象交織呈現,可見作者並非僅以歷史學家眼光來記載本書,他更是位神學家,運用特殊的文學技巧(包括特殊的兩段式架構,先用敘述文記載六個事件,再以啟示文學呈現四個異象),並使用兩種特殊語言(最後的八1∼十二13又回到希伯來文),以呈現他特定的神學主題。4
前六章使用第三人称叙事,后六章用第一人称叙述
獅子坑裡的職場戰士——但以理書註釋 (繁體) (本書架構、合一性和神學主題)
(1) 第一種架構:將事件與異象分開來看,即第一至六章中敘述六大事件,第七至十二章敘述四個異象。5
交叉結構:
A1 但以理及三友拒用王膳(第一章)
B1 解夢(第二章)
A2 但以理的三友被扔進火窯(第三章)
B2 解夢(第四章)神在歷史中掌權
B3 解夢(第五章)神在歷史中掌權
A3 但以理被扔進獅子坑(第六章)
平行結構:
C1 四獸(第七章)
C2 公綿羊與公山羊(第八章)
C3 七十個七(第九章)
C4 南王與北王(第十∼十二章)
獅子坑裡的職場戰士——但以理書註釋 (繁體) (本書架構、合一性和神學主題)
(2) 第二種架構:全書分成十個段落,且有兩個像對比於兩組獸,兩個被管教的王對比於兩組寫作。6
這兩種架構各有其優點。第一種架構將事件和異象分開,且確實指出本書的神學主題(神在歷史中掌權),但透過這架構所浮顯的主題,卻只是「蜻蜓點水」地出現在第四、五章而已。第二種架構有著清楚對稱:拒吃王膳者和拒絕王命者被平反(第二、六章),尼布甲尼撒王的兩組像(第三、四章)對稱於但以理夢中兩組獸(第七、八章),尼布甲尼撒王和伯沙撒王被管教(第四、五章)對稱於「七十個七」和「小角」的解釋(第九、十∼十二章)。
獅子坑裡的職場戰士——但以理書註釋 (繁體) (本書架構、合一性和神學主題)
然而,兩種架構共同的缺點是,全書的合一性(特別作者刻意以希伯來文與亞蘭文呈現,所凸顯的對稱特徵)並沒有被清楚引進來。這個合一性所要凸顯的全書主題:「上帝在人類歷史中掌權/History is His story」,包括前半部的「歷史篇」和後半部的「異象篇」,在下面第三種組架構中才被清楚顯示。
(3) 第三種架構:將事件與異象融合來看,第一至七章乃本書的上半(其中第一至六章,以敘述文呈現六個事件),七至十二章乃本書的下半(從樞紐的第七章開始,作者以啟示文學呈現四個異象)。7
獅子坑裡的職場戰士——但以理書註釋 (繁體) (本書架構、合一性和神學主題)
第三種架構融合了前兩種架構的優點,而且這結合性交叉型架構(interlocked chiasm)同時強調了本書雙語的特色(第二至七章的亞蘭文,和第八至十二章的希伯來文),更清楚凸顯全書的合一性,浮現作者在全書所要呈現的神學主題。
獅子坑裡的職場戰士——但以理書註釋 (繁體) (本書架構、合一性和神學主題)
了解本書的神學主題之後,再細看這結合性交叉型架構前半(A-B-C-C′-B′-A′),就會發現敘述者在A敘述尼布甲尼撒王夢見人間帝國的大像,最後以人間帝國不敵神國作結束(二44),正好與A′所敘述,但以理在夜間夢見海中上來四巨獸,遙相呼應。雖然這兩章的夢兆和異象,分別為尼布甲尼撒王和先知但以理所夢見,但是都遙指未來要發生的相同事件,共同見證人間將興起更迭的四大帝國(見第二、七章註解),也共同見證人間四大帝國不論如何囂張,絕對不能敵擋神的國度(History is His story)。如此呈現本書的神學中心:上帝將透過神子彌賽亞,建立祂永恆的國度(七13∼14)。9
獅子坑裡的職場戰士——但以理書註釋 (繁體) (本書架構、合一性和神學主題)
前面所呈現結合性交叉型架構前半(A-B-C-C′-B′-A′)中的B和B′,則敘述神子民在世界受逼迫;這「信徒有苦難」的信息,分別是第三章中尼布甲尼撒王以拜金像逼迫但以理三友,和第六章中大利烏王的疼愛仍救不了但以理被設計下獅子坑。值得注意的是,敘述者特別用相同的語法呈現神兒女受無情逼迫,三章8節的「控告」,原文為「吃成碎片/ to eat pieces of」,對稱六章24節所敘述的「控告(但以理)的人」,原文為「將(但以理)吃成碎片的人」。但是因為上帝涉入,第三、六章所敘述的兩次逼迫事件,都以神蹟收場。
其中二章44節的「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與七章14節「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必不敗壞。」及七章27節「國度、權柄,和天下諸國的大權必賜給至高者的聖民。他的國是永遠的;一切掌權的都必事奉他, 順從他。」遙相呼應。10如此共同見證本書的一貫神學主題:神救拔祂子民(三25,六23),不論是第三章的火窯或第六章的獅子坑,都不能「封鎖」、「綁架」上帝的主權,歷史果真不是人間君王的故事,而是上帝的故事。更令人訝異的是,上帝涉入人間歷史的「代理人/ agent」、「好像神子」的見證人(三25),就是外邦王尼布甲尼撒,如此凸顯上帝透過彌賽亞在外邦中的主權!
整個第二至七章所組成的結合性交叉型架構(A-B-C-C′-B′-A′),核心在第四和第五章(C∼C′),兩章分別敘述巴比倫的兩國王,先是顯赫的尼布甲尼撒王如何被「羞辱」到變態地吃草如牛(第四章),以及帝國的末代皇帝伯沙撒王,如何從高傲的狂宴到驟然「駕崩」(第五章)。兩章共同呈現相同的神學主題: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四25、32,五21),正好是第二至七章所刻意呈現的主題,也是本書第一章導論所定調的神學主題。因此,第一至七章共同見證,不管人類各階層景況如何,上帝才是真正的主宰者,歷史果真是上帝的故事。
結合性交叉型架構的後半(A′-D-E-D′),在樞紐性的第七章(A′)和第八章(D)中,分別敘述但以理在巴比倫帝國時所看見的兩個異象。在這一大段裡,敘述者刻意以對稱的手法呈現同是預言未來事件的D和D′:
(1) 八章2節與十章4節,都敘述但以理看見異象時相同的場景——河邊;
(2) 八章3節(「我舉目觀看」)呼應十章5節(「(我)舉目觀看」);
(3) 八章19節(「末後的定期」)呼應十一章27、35節(「到了定期」);
(4) 八章25節(「攻擊萬君之君」)呼應十一章36節(「攻擊萬神之神」)。
從這四組對稱可以看出,D和D′共同透過「小角」安提阿古四世的邪惡,預告但以理在河邊所看見的未來異象——末後必有敵基督攻擊上帝的國,但是天使告訴但以理,惡者終須面臨滅亡的定期。結合性交叉型架構的前半敘述,人間帝國不論如何逼迫神子民,必被「非人手鑿出的石頭」所打碎(二45);結合性交叉型架構的後半也同樣敘述,「小角」敵基督絕非彌賽亞國度的對手,同樣要「至終卻非因人手而滅亡」(八25)。
結合性交叉型架構後半的E(第九章),呈現的並非神子民遭受外力威脅(如第一、三、六章),也非異象或異夢(如第二、四、五、七、八和十∼十二章)。觸動第九章發展的脈絡,是舊約先前的應許經文(九2「從(先知耶利米)書上得知」),對立約子民關於七十年歸回的應驗,因此牽動但以理的禱告(讀者由此可以略窺偉大職場戰士的靈裡生活),而禱告的重點則是關鍵的「耶路撒冷」(九2、7、12、16)。天使加百列以所謂「七十個七」回應但以理(九24∼27),這「七十個七」的核心,就是聖城、聖民和關鍵的「受膏者/彌賽亞」(九26)。如此呈現結合性交叉型架構後半的神學主題——雖然有敵基督逼迫,上帝將透過彌賽亞,為祂子民建立永遠的國度。這正好與結合性交叉型架構的前半吻合,和導論共同見證了上帝乃人類並萬有的主宰。
整個結合性交叉型架構的樞紐是第七章。這章扮演著雙重功能:它既是結合性交叉型架構前半的總結(其中敘述四個巨獸所預表的信息,與尼布甲尼撒王的夢境完全雷同,夢中有四個人間帝國所呈現上帝在人間歷史中掌權的神學主題),又是結合性交叉型架構後半的引導(藉著但以理自己所看見的四個異象,同樣見證上帝乃人間歷史中掌權的神學主題)。不同的只是,第二至七章所呈現的是外邦的興亡史(因此用外邦語言亞蘭文),第八至十二章則陳述但以理自己所關心聖城和聖民的命運(因此用聖民的語言希伯來文)!11對比於用亞蘭文所呈現的列國興亡史(第二∼七章),第八至十二章則回過頭來以第一章所用的希伯來文,書寫神國常存史。12因此,不論是從用亞蘭文所呈現的列國興亡史角度,或用希伯來文所陳述的神國常存史角度來看,全書一致呼籲一個共同神學主軸:上帝真乃萬主之主,萬有之主!

亚兰文部分的交叉结构

第 2 章至第 7 章採用亞蘭語,採用明顯的交叉形式(一種詩意結構,其中段落的要點或信息置於中心,並由兩側的進一步重複構成框架):
A. (2:4b-49) – 四個王國被第五個王國取代的夢象
B.(3:1-30)-但以理的三個朋友在火爐裡
C.(4:1-37)-但以理為尼布甲尼撒解夢
C'. (5:1-31)-但以理為伯沙撒解釋牆上的字跡
B'. (6:1–28) – 但以理在獅子坑中
A'. (7:1-28)-四個世界王國被第五個王國取代的異象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一、全書有一個可識别的模式)
即第二和第七章以非常的手法呈現四個帝國;第三和六章以記敘文顯示神拯救祂僕人的大能;而中間的兩章,則論及神對這些驕傲的君王的審判。他認爲中間的部分是信息的高潮,因爲天上的神要世間的君王給予祂當得的承認。這六章整體而言形成了歷史的神學,它們乃針對全地的君王,所以是以國際的語文寫作。藍格萊的理論假定作者乃蓄意安排其寫作資料,其餘的章節以希伯來文寫作亦爲有意的,因爲它們乃針對猶太人而寫。139此一AB CCBA的結構,使人留意到全書亞蘭文部分的完整性。亞蘭文的部分從巴比倫宮廷中的一個問題開始,進而顯示屬神的人有其解決之道。王的夢被解釋爲相當直接地一覽人類歷史的未來,而這未來在此以四個帝國之接續來表現。亞蘭文的最後一章重述了這歷史,但更詳盡地描寫世界上君王的特色。此外,它亦詳述了天 p 66 上的神將要建立的國(二44),且全地一切掌權的都要敬拜那至高者(七27)。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一、全書有一個可識别的模式)
但以理書的希伯來文部分,爲亞蘭文的部分提供了架構。在希伯來文部分中的第一章是介紹,提供了歷史的細節來解釋但以理及其友人爲何在尼布甲尼撒的宮中。它描述了他們對神專一的心志,以及他們的自律蒙神保守而獲得主管官員之接納。從希伯來文轉換到亞蘭文(二4b)之時機頗爲恰當,所以毫不勉強。此一轉換預先假定讀者都能了解這兩種語文(參:王下十八26)。八至十二章把藉著新象徵所表現之異象,和一個明確的目的連結在一起,此目的乃是要更詳細地揭示四個帝國與聖城耶路撒冷的關係,以及末後的景象(但八17,參19節,十一35、40)。甚至聖城於荒廢了七十年之後雖被重建,但並不能免於即將橫掃而來的敵人。然而神看爲貴重的都記載在祂的册上,貴重的是人而非毫無生命的建築物;凡屬祂的都可遠眺死亡之後的榮耀未來(十二2、3)。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二、有漸進式的對應)
「漸進式的對應」一詞乃由韓滴生(W. Hendriksen)在其啓示錄的註釋中所使用,141但我們在 p 68 上一段已經開始介紹此概念了,因爲第二、七、八、九和十一章在某種程度上都相互對應。它們藉著不同的象徵來審視歷史時期;在第二和七章中審視的是同一時期,而第八、九和十一章則開始得較晚些,但都集中在同一主題上。第二章是最不複雜的一章;第十一章則記載非常多的細節。夢的象喩除了向神的子民確保神最終在列國中仍然掌權之外,並未提到神子民的未來。然而四獸的異象則以「至高者的聖民」得到國度來結束。之後的異象強調可怕的毀滅,在預定的末日來臨之前,此毀滅將使聖所荒涼並挫敗神的計畫。故而啓示是漸進的,雖然它仍維持在最初大致的架構之中。
所以,但以理書必然是出於一人之手,且作者精心計畫如何來呈現其主題。首先他在新巴比倫和波斯時期的諸多事件中,選擇了五個事件。如此的大膽選取正是這位藝術家的標誌:如此一來,他便宣吿了他的信息。作者精妙地使用文學模式以及漸進手法,更重申了此書乃出於一人之手,而此書的中心主題乃是:在敵對的社會中,見證神雖要付上極大的代價,但最後必得伸冤。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一、全書有一個可識别的模式)
關於第二章中大像的四個部分,第八章的這兩種動物對應於銀(波斯)和銅(希臘)。至於後來和泥混在一起的鐵,第八章則未提及。有關第七章的四個獸,公綿羊對應於熊(七5,波斯),而公山羊則對應於豹(七6,希臘)。同樣,第七章之後提到了第四獸,意指末日不會在希臘時期來到。的確,第八章並未提到末世或神國之降臨,而只著重於潔淨聖所(八14)。
第九章在七十週的象徵之下繼續。在六十九週結束時,聖所不僅沒有成聖,而且還遭到毀滅。最後一週的前一半,必有逼迫和褻瀆(九27),但該週的後半究竟如何,卻隻字未提。雖然逼迫者最後罪有應得,但啓示卻到此爲止。十一章又回顧第八章那兩獸所象徵的時期,以一句話便打發了波斯時期,主要重點在希臘時期。它從亞歷山大大帝開始,正如我們知道他創始希臘帝國一樣,然後是一個不確定的時期,此時在前所未有的迫害之後,屆時已死的人將要復活,而歷史將走到它的盡頭。在全書末了,作者再一次像他在第二和第七章一樣,把我們帶到末日。

天启文学

窺見奧秘:但以理書(繁體) (如何閱讀此書卷)
作為舊約聖經中的天啟文學,但以理書可按照詮釋天啟文學的準則來解釋。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V. 文體)
如今,啓示文學自成一門學問已自不待言。事實上,它跨越了三百年或更久,即代表著它有其歷史。因爲每一件作品都和其他作品截然不同,所以如果想要用一個定義試著來形容這各式各樣的作品,結果必然是此定義會變得非常籠統;又或者這定義可以描述某些作品的特色,卻無法涵蓋所有的啓示文學。無論以任何標準來看,但以理書都是最早的啓示文學作品之一,事實上它可被視爲啓示文學的原型或典範,而後期的作者從它得到許多啓發。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一、啓示文學的出處)
但以理書一開始即提到,但以理和他的朋友與巴比倫的哲士一同接受特殊訓練。追求智慧是全球性的運動,埃及人欣賞它, p 53 示巴女王尋求它。在猶太人被擄之前,即已實行運用它遍及東方達數世紀之久(王上四29〜31),所以這使得智慧成爲捜尋啓示文學出處的合理起點。有些人把但以理書中傳奇式的歷史處理手法,歸爲智慧的來源。和此類似的,有些人認爲在約瑟的故事(創四十和四十一),或是《阿希卡傳》(Story of Ahikar)119以及次經多比傳(Tobit)和猶滴傳(Judith)裡的故事背後,亦是智慧的出處。另一個被認爲和智慧連結的樞紐是藉著比喩或寓言(希伯來文:māšāl),其中過去的故事會被當作教導的媒介來使用。聽者應該從中尋找適於自己處境的實際應用,就像我們今天聽道的情形一樣。
獅子坑裡的職場戰士——但以理書註釋 (繁體) (啟示文學特徵)
正如前述的結構分析,本書可以分成兩部分:以第七章為樞紐的第一至七章和七至十二章,其中上半的第二章中,尼布甲尼撒王所夢見的金像,即充斥著末世性啟示文學特徵。本書後半更完全由四個異象所組成:第七章的「四獸」,第八章的「公綿羊與公山羊」,第九章的「七十個七」,十章1節至十二章4節的「南北方爭戰」,因此本書躋身啟示文學之列。從本書即可綜覽啟示文學的特徵:15
(1) 暫時的二元論(temporal dualism):現在與將來的張力;
(2) 對於現在悲觀,對於將來樂觀:期待新紀元降臨;
(3) 歷史的週期化(the periodization of history):常以隱含超然預定計畫的四、七或十二時期等作為反映;
(4) 上帝國立刻降臨的期待:掃空現實世界的幽暗權勢;
(5) 宇宙性的視野(a cosmic perspective):將來的事件不單單圍繞在個人、以色列國、上帝百姓而已,而是宇宙性的範疇;
(6) 義人蒙辯明(the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eous):在末世將有伊甸園被更新的條件,屆時義人蒙辯明,惡者受咒詛;
(7) 靈界超然的介入:天使和魔鬼在將來和末世中交鋒;
(8) 彌賽亞國度降臨:上帝透過君王容貌的特徵來施行掌管。
二元对立:现在将来的张力
目前的悲观对比将来的乐观
历史的周期性
上帝的国即刻降临的期待
宇宙性视野
义人的平反
灵界的争战
弥赛亚国度的莅临

先知文学

窺見奧秘:但以理書(繁體) (如何閱讀此書卷)
第二,但以理書也可被當作先知文學來閱讀。聖經中的先知預言既包括「說出來/宣講」(“forth-telling”,即作出宣告),也包括「預先說/預告」(“fore-telling”,即作出預報)這兩個元素。在但以理的例子中,「說出來」的經文段落既包括但以理對王夢的解釋(二、四、五章),也包括天使對但以理異象的解釋(七~十二章)。五章展示了在預報式預言與其應驗之間的最短時間框架(緊接在當天夜晚,見五30~31)。但以理書四章28至34節是另一個預報式預言應驗的例子,是由但以理藉著對尼布甲尼撒王之夢的解釋而「說出來」(宣告)的(24~27節)。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三、但以理書獨特之處)
「先知啓示文學」亦即先知書中那些詩歌的章節,這些詩歌的章節遙望末世,且由這樣的角度敘述神賜給以色列的應許。像但以理書之類的啓示文學,是從神對世界歷史的心意來看世間的帝國。在這寬廣的畫布上,神的選民仍位處中心,但畫得最大的是各國的君王和他們的帝國。永活的眞神向他們啓示祂自己,所以但以理能夠向伯沙撒詳述「耶和華的作爲」(但五18〜21),就好像以色列的先知們重複講述出埃及的歷 史,好讓以色列回轉歸向神。大體而言,這些君王接受了屬神的人所帶來的好處,但卻拒絕悔改並專心歸向祂。在這點上他們和以色列如出一轍。
先知的预言包括宣告(forthtelling)和预告(foretelling)两种元素
宣告包括但以理对于梦的解释(2,4,5章)和天使对于异象的解释(7-12章)
第5章展示了预告和应验之间最短的时间框架,4:24-34是另外一个预言和应验的例子

智慧文学

窺見奧秘:但以理書(繁體) (如何閱讀此書卷)
第三,一至六章可被當作一種智慧文學形式來閱讀。舊約聖經中的智慧概念,紮根於「兩種道路的教義」或稱「祝福或咒詛之道」,正如箴言三章33節(「耶和華咒詛惡人的家庭,賜福於義人的居所」)和申命記十一章26~28節所闡明的(又見申二十八章)。書卷前半部分的閱讀視角,可以是強調神保護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並賜與他們能力,作為他們在神面前敬虔忠誠的獎賞。
解經講道注釋叢書 24:但以理書(繁體) (但以理和智慧人)
在以色列的智慧者的圏子裡通常都以說故事的方式來從事教誨的工作。在正典聖經裡的以斯帖記,以及次經裡的《猶底特書》、《多比書》、《以斯得拉一書》3~4章三個侍衛所講的故事,還有爲國際間所喜愛的亞希夸(Ahiqar)的故事(參看Pritchard, ANET, pp. 427–30),讓我們看到了古聖哲人與神學家經由聖卷媒介講述一些具有正義的男女的故事,來教導人很殷實的教義,即唯有對於上帝的主權忠誠堅信不移的人才能在遇到極大的壓迫下仍繼續生存,並因著他們的虔誠,而使上帝獲得榮耀。在正典經文但以理書的六篇故事組裡的故事,顯然就是屬於這種智慧傳統的類型。(而這組故事事實上應該比1~6章所保留的還要多,這可由希臘文版本的但以理書還附有《蘇撒拿傳》及《彼勒與大龍》這兩篇故事來獲得證實。此外,在昆蘭所發現的死海古卷的碎片中也發現有一些至今尙未爲人所知與但以理有關的故事,包括「拿波尼都王的禱告Prayer of Nabonidus」—是一篇與但以理書第4章所說有關國王精神錯亂相回映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在描述一些年輕的男主角因著他們特殊的信德,而使他們的社會地位向上移動。我們也可看出,但以理就像是約瑟的新翻版,他和他的朋友是理想的朝廷官員,不僅具有行政的能力,又有解夢的能力以及各種的智慧,使他們適合在當時的巴比倫朝廷從事高等的職位。這些故事,都涉及神義論(theodicy)的問題,同時 p 13 也都具有一種文化間與國際間的觀點,並顯示出人類以成熟負責任的態度對事務做決定,而這些都是以色列智慧傳統中所在論述的事。
圣经中的智慧是基于两条道路的选择,义和不义,祝福与诅咒等等
智慧的教导可以以故事比喻或者箴言呈现
智慧的教导都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对神的忠心而获得神的眷顾
智慧的教导大多牵涉神义论(theodicy)的问题

是智慧还是天启?

解經講道注釋叢書 24:但以理書(繁體) (但以理和智慧人)
舊約聖經學者馮瑞德(Gerhard von Rad)卻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認爲,智慧與啓示之所以會相連結,不僅絕非偶然,而且是從起初就存在於以色列的啓示文學的類型裡。他認爲,啓示文學是從智慧文學的傳統衍生出來的,智慧文學是猶太人啓示文學的根基(參見“The Divine Determination of the Times,” Wisdom in Israel, pp. 263–83及Old Testament Theology, II, pp. 301–15)。馮瑞德認爲從多方面可証明智慧文學與啓示文學的這種關係:啓示文學與智慧文學一樣並不重視歷史,認爲歷史僅是讓一些既定的事務依序來列出而已;啓示文學因此與智慧文學一樣,是關於所有一切事務的秩序,包括自然界的一切,並對於一切曆辰、地理、天體星球都極重視。在智慧文學與啓示文學裡對於解夢、解說異象都很尊崇,認爲解夢與解說異象都具有智慧的長處。例如,但以理書12:3裡說到,「智慧人」會有永生,乃是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在啓示文學裡有關時間與未來的意義,可以從傳道書的著名教導來看出,就是,「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3:1)。兩 p 14 種文學本身都是與創造及新創造的神學有關,並把神秘的心靈洞察力與宇宙論作連結。最後,兩種文學對於發掘宇宙最終結果的秘密也都具有同樣的興趣,因而發展出一套如何發掘宇宙最終的結果的祕密背景知識,這與先知精神是極不相同的東西。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三、但以理書獨特之處)
智慧文學的作者們體認到人的生命有定時(傳三1〜8、17,八6),而先知們使用「時期」一詞時則帶有較多的歷史含義。舉例來說,對何西阿而言,耶和華要以色列獨居是對它的必然處置(何三3、4),但這是爲了之後的新時代(三5)。「『那時』(’aḥar)十分清楚地表達了何西阿已在二9、17……提到的兩個階段的末世論。在這裡可明顯看到啓示文學的根源,而且它將歷史分成不同的時期……。」136有關審判之後的新信息,在以西結書中尤其清楚地表明出來。以西結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後,不再啞口(結二十四27),而是要以盼望的信息來完成毀滅的事工。哈巴谷的異象等候它的時間(哈二3)。値得注意的是,耶穌以「日期滿了」(可一15)開始祂的事工。「那時」已經變成了「今日」。
都以历史为出发点但不纠结细节
关注世界的秩序
都含有解梦异象的成分
对于世界结局的关注

先知和天启的关联

解經講道注釋叢書 24:但以理書(繁體) (但以理和智慧人)
宇宙最終的期待是極具以色列人先知精神的,有關這方面我們會在最後有關「啓示文學的先知根源及社會背景」的那個假設裡詳細加以說明,而啓示文學主要就是要解說宇宙最後的結果,這也是使但以理書前後兩部成爲密不可分的原因。啓示文學的作者們長久以來就一直籠罩在以賽亞書40~55章那位在被放逐時期不知名的偉大先知作者的陰影下。然而,在舊約中智慧文學與啓示文學的互相貫通是應該被認定的。所有的舊約經書中最能顯出這種互相貫通的就是但以理書。若有人問啓示文學的作者:「在等待上帝最後勝利的來臨之前,我們該做什麼?」但以理書1~6章的故事中那些主要人物的行爲表現就是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而但以理書7~12章的啓示文學中,也給予賢哲的人保證,只要他們對上帝的信心如同但以理書1~6章裡那些人一樣,則他們的未來也必將得到最後的勝利。

对于终末的期待

解經講道注釋叢書 24:但以理書(繁體) (啓示文學的先知根源及社會背景)
舊約裡的啓示文學只是屬於範圍更廣的末世論下的一種類別。「末世論」顧名思義就是論到有關終末的危機(eschaton)。所有舊約的偉大先知們,從阿摩司開始,都有著末世論的論調。通常,他們對於所看到的終末異象都是用所謂的「實際可行的終末」(realistic eschatology)的語氣來表達。之所以這樣稱謂,是因爲知道「耶和華的日子」將會臨到在以色列人的歷史經驗裡。以賽亞書65:17–25的作者的異象甚至認爲耶和華將把整個世界完全改換。
以赛亚书 65:17–25 (CUV)
17 看哪!我造新天新地; 从前的事不再被记念,也不再追想。 18 你们当因我所造的永远欢喜快乐; 因我造耶路撒冷为人所喜, 造其中的居民为人所乐。 19 我必因耶路撒冷欢喜, 因我的百姓快乐; 其中必不再听见哭泣的声音和哀号的声音。 20 其中必没有数日夭亡的婴孩, 也没有寿数不满的老者; 因为百岁死的仍算孩童, 有百岁死的罪人算被咒诅。 21 他们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 栽种葡萄园,吃其中的果子。 22 他们建造的,别人不得住; 他们栽种的,别人不得吃; 因为我民的日子必像树木的日子; 我选民亲手劳碌得来的必长久享用。 23 他们必不徒然劳碌, 所生产的,也不遭灾害, 因为都是蒙耶和华赐福的后裔; 他们的子孙也是如此。 24 他们尚未求告,我就应允; 正说话的时候,我就垂听。 25 豺狼必与羊羔同食; 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 尘土必作蛇的食物。 在我圣山的遍处, 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 这是耶和华说的。
解經講道注釋叢書 24:但以理書(繁體) (啓示文學的先知根源及社會背景)
耶利米也說到了一個新的時代將到,那時耶和華和祂的子民彼此之間將不再疏離
耶利米书 31:33 (CUV)
33 耶和华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 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这些先知都是在描写将要发生且现实的终末论
解經講道注釋叢書 24:但以理書(繁體) (啓示文學的先知根源及社會背景)
啓示文學與「實際可行的」末世論的差別,在於啓示文學也是一種末世論,但是被擴大到整個宇宙的方向。
先知們對於「耶和華的日子」的見解,是從創造神學的神話觀來出發的,這個曰子成爲一個具有大災難的新世界。在這個日子,上帝的得勝是必須經由這世界甚至是整個宇宙的痛苦奮鬥才得到的。在這個曰子之後的世界,將愈來愈像一個由新的亞當所在管理的新伊甸園。若依這樣來定義,則下列這些舊約書的經文都可被稱爲啓示文學:以賽亞書24~27章;撒迦利亞書9~14章;約珥書2:28~3:21;但以理書7~12章(不過有些人認爲除了但以理書外,其餘的,在性質上應算做是「原始的啓示文學」)。
解經講道注釋叢書 24:但以理書(繁體) (啓示文學的先知根源及社會背景)
啓示文學乃是從較早的先知末世論世襲而來的,及我們只能把宇宙與實體論方面的啓示異象與創造的神學及神話關聯起來。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一、啓示文學的出處)
但以理書的形式有著與撒迦利亞書相同的特色。兩者都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具有已知的歷史背景;後一部分則因提及不爲人知的歷史資料,以及運用極爲象徵性的文字,故而難以斷定時代背景。新約中的啓示錄亦從特定的歷史景況開始,即亞細亞的七個教會(啓一〜三),之後才提到天上的門開了,以及其他和啓示文學較爲密切相關的異象。我們注意到這些書卷的內容並非一成不變,且它們確有審愼的安排。125有鑒於此一證據,但以理書的一至六章便不應被視爲另一種體裁;啓示文學可以使用各種 p 55 不同的文學形式,並將其融爲一體。126這也是爲何啓示文學難以有令人滿意的定義的原因之一。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一、啓示文學的出處)
我們前面已提過,公元前六世紀的先知書和啓示文學息息相關。我們尙未作的是要探究啓示文學是否可能誕生於被擄時期。文化衝擊、內在衝突、政治壓迫、外來的帝國主義、經濟危機,以及宗教改變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凡此種種的重要性,目前都受到重視並被探究。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二、被擄的重要性)
被擄時期末和啓示文學之誕生兩者間的關聯極爲重要,値得我們進一步的探究。129以西結的預言雖有其獨特的啓示文學特色,但它屬於被擄初期之作。若說逆境和啓示文學息息相關,那麼再也沒有哪個時期比公元前六世紀更可能讓啓示文學開花結果了,因爲此時以色列的抵抗均吿崩潰,而將來則完全是個未知數。在這樣的環境中,無怪乎以西結新聖殿和新城一一新城之外有十二個傳統支派整齊地排列圍繞——的計畫,會被他當代的人熱切地硏究了。這種徬徨、茫然的感受甚至一直持續到被擄歸回之後,而先知撒迦利亞藉著異象和神諭(第一至八章),顯明神過去如何帶領以色列,以及祂對以色列未來的旨意。該書卷兩部分的高潮均是列國都將蒙受祝福(亞八20〜23、十四9、16)。雖然這裡將地上萬民都包括在內,但這些先知書都以以色列爲中心,且以約爲基礎。以西結描述了一場末世的戰爭(結三十八,三十九),但結尾時他保證以色列民必被召聚返回故土,並在該地領受神的靈。撒迦利亞書十四章描繪了劇變的景象,但最後的畫面是在耶路撒冷獻祭敬拜神。
然而,仍然欠缺的是眞正的世界觀以及對歷史的全面了解, p 57 亦即把列國和它們在神全盤計畫中所扮的角色作一併之考慮。這也正是但以理書的角色,除了一位學問淵博、大半生都在巴比倫帝國的宮廷擔任謀士的猶太人之外,誰還會更適合擔當這樣的角色?他的責任已迫使他脫離兒時的思想模式,同時卻仍持守自己的信仰來體驗將眞理應用在這強大的異邦是何等情形。他歷經亞述和巴比倫帝國之傾覆,且年老時還得見神啓示的異象一神的仇敵最終的敗亡。正如過往那些帝國的年日已被算定了,未來帝國的年日同樣亦已被算定了。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三、但以理書獨特之處)
總而言之,但以理書和舊約完全融爲一體,但同時它卻又從世界的觀點呈現眞理,其嘗試的程度是其他先知前所未有的。藉著綱要式的介紹,所有接續發展的歷史都被概要討論,而歷史的結局亦被描述。因此,未來必然在某種程度而言已經預定了,雖然但以理書中所記載的數字不能當作歷史數據來看待。反之,在但以理書所提供的架構之下,人類的君王將無意中符合一種行爲的模式,並會施行書中所敘述的政策。神的子民將爲這些政策所苦害,且被事先警告要忍耐到底,因爲他們知道神仍掌權且必將爲祂的子民伸冤。這就是舊約啓示文學的意義,在此藉著但以理書呈現出來。
解經講道注釋叢書 24:但以理書(繁體) (啓示文學的先知根源及社會背景)
讀者可以肯定的看到啓示文學不僅對於當時甚至對於今日都具有其有效性及其重要性。這種肯定乃是基於啓示文學從一開始就發出的呼籲:
「不要無奈地接受現況。不要無奈地接受眼前的世界。不要無奈地接受人家所謂無可避免的事。我們可以期待會比眼前更好的。上帝將得勝。因爲我們相信這是眞實也必會這樣,所以我們可以勇敢的生活在現在,並勇敢的邁向更好的未來。」
Earn an accredited degree from Redemption Seminary with Log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