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书第十一章
Sermon • Submitted • Presented
0 ratings
· 17 viewsNotes
Transcript
Handout
出自明代杨慎的《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朱厚熜〔明代〕送毛伯温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历史
历史
波斯四王
波斯四王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b.波斯帝國(十一2))
此時距波斯結束統治世界大約有兩百年。四個王的數目太少,不足以在古列之後統治這麼長的時間。歷史記載共有九個王,這還不算甘比西斯和大利烏一世之間的那些篡位者。第四個王富足遠勝諸王,一般認爲他是薛西斯(公元前486〜465年),他和其父一樣大規模地與希臘爭戰;但經文中並無「對抗」的字眼。就像蒙哥馬利指出的,其他的波斯君王富有的程度都足以令人眼紅。如果我們把但以理書當作歷史書,那麼只提到四位君王會讓多數的解經家認爲作者對那時期的歷史所知有限,所以他僅提及舊約出現過的那些波斯王,亦即古列、大利烏、薛西斯(即亞哈隨魯)和亞達薛西,但如此一來薛西斯就並非第四位王。將本章解釋作預言的楊以德指出,作者的用意是將波斯分爲四個時期,但他並未進一步說明。釐清本節經文細節相當困難,但這卻支持應將經文視爲預言的觀點,因爲預言通常只強調某些重要的特徵,而略去歷史學家覺得有義務要涵蓋的許多部分。三王……第四王的用法是常見的希伯來語法(箴三十15、18、21、29;摩一3、6等等);難道同樣的用語不能用於但以理書此處嗎?這樣說來,作者可能明知讀者期望得知波斯王的數目,卻故意含糊其辭,但有一點卻很清楚——波斯的財富終究引起各國甚至希臘的攻擊。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e.北方對抗南方(十一10〜20))
有關波斯的第四個王(2節),耶柔米認爲是亞哈隨魯,但就如蒙哥馬利指出的,其他繼亞哈隨魯爲王的人也同樣富有,而且他引 p 221 述陶瑞的看法——這王應該是大利烏哥達馬拿斯(Darius Codomannus),379也就是在亞歷山大征服波斯之前的最後一個王。
解經講道注釋叢書 24:但以理書(繁體) (人類歷史的進程(11:2–39))
這篇歷史的記述就是從接續繼承居魯士的四個王來開始。因爲自居魯士後波斯總共有十個王,所以很難確知第二節裡所說的四個王是哪四個。不過我們可以確知第四個王是在指大流士三世(大利烏三世)柯多曼拿斯,因爲他與希臘王國有直接的交戰。大流士三世繼任波斯帝國的王位時也正是亞歷山大大帝就任馬其頓王位那一年,就是336 B.C.。331 B.C.時在高加美拉(Gaugamela)的戰役裡亞歷山大戰勝了大流士三世,並繼承了整個波斯帝國,他的版圖一直擴張到了印度。
波斯王见图
希腊四国
希腊四国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c.希臘的征服者(十一3、4))
雖然作者沒有提到下一位王的名字,或者應說是下個帝國的建立者,但前一節已提到希臘,且八章21節亦指出希臘是波斯的接續者。經文對於這位勇敢的王著墨不多,而我們知道他就是亞歷山大大帝。他將執掌大權,因較接近這用語更可能的解釋是「他將統治廣大的疆域」(參NEB「他將統治廣大的王國」),並隨意而行,此詞暗指了個人的成功和可惡的以自我爲中心。因此他建立帝國不久,帝國旋即分裂爲四(參七6,八8),且這四部分並非由他的後裔所統治,而是由他人管轄。英文的慣用語不用天的四風,而用指南針的四個方位,其中兩個,也就是南和北,出現在下面的記載中。聖地便位於這兩者之間。接續這希臘征服者的人,統治的方式必然與他迥異,因爲在分裂的帝國之中領袖會彼此競爭。
3节提到的王对应的是亚历山大大帝
4节提到国向四方分裂特指他死后的四个朝代
山德占领希腊马其顿地区建立安提帕特王朝
利西马库斯占领色雷斯建立利西马库斯王朝
塞琉古一世占领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立塞琉古王朝
托勒密一世占领黎凡特和埃及托勒密王朝
南北两王
南北两王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d.南方對抗北方(十一5〜9))
起初是南方王(negeḇ)占優勢。我們對於「南」和「北」的詮釋必須依照本章的背景,不能超越當時世界帝國的範圍。埃及是波斯、希臘和羅馬帝國的最南限,所以很容易便可認出它是南國(參8節)。不像羅馬帝國、波斯和希臘都向東延伸至印度的邊界,但往北卻並無很強的誘因引人前往征服。傳統上野蠻部落令人生畏的入侵都來自北方(耶一14,四6,六1等等);亞美尼亞和高加索地區的高山形成了天然的阻隔,而敘利亞位居「北方」,至少就這個亞洲帝國來說是北方。
5.雖然埃及王最初掌權,但他的王子(或「將帥」,因爲śar可意指上述兩者之一)中必有一個取得權勢。「他的」意指亞 p 216 歷山大的將帥,且這節經文指出埃及王將面臨一位敵人,這敵人的帝國必超越埃及王的國。埃及和敘利亞間的權力爭奪必將打擾聖地並威脅到它的安全。
6.埃及王原本是要藉一椿安排的婚姻達到一些政治目的,但此婚姻必將失敗。他的女兒成了國際競爭的抵押品,且根據RSV,她的孩子,也就是南北兩國可能的繼承人,將一無所有、無可繼承且被棄絶、背叛,而埃及王的女兒和她的隨員也將遭遇同樣的事。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d.南方對抗北方(十一5〜9))
此人旣繼承了他父親的王國,那麼他必然是她的近親,來自同一血統。接著發生的事大致的情形很簡單:南方的國對北方國的保障兼首都進擊成功,使得埃及軍隊帶著豐富的戰利品歸鄉。數年後北方向南方進行報復的還擊,但卻鎩羽而歸。
埃及是波斯、希臘和羅馬帝國的最南限
敘利亞位居「北方」,至少对于亞洲帝國來說是北方
10-20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e.北方對抗南方(十一10〜20))
現在換北方國採取主動了。作者在此強調北方軍隊之龐大, p 217 他們在往埃及前進的路上將橫掃聖地。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e.北方對抗南方(十一10〜20))
17.他必定意,指的是心意已決(參:耶四十二15,四十四 p 218 12)要穩固與埃及爭戰所得到的勝利。首先,他將立和平的條款。這裡的譯文是依照希臘文各譯本;希伯來文「衆公義者」指的是「公平的條款」(NEB)。其次,他將運用與埃及王和親的謀略,以圖將埃及納入其管轄之中。女人中的女兒就像「人子」一樣,意指「最卓越的女人」;這裡指的是他女兒中的一個。它站立不住(和合本:這計卻不得成就)再次讓人注意到人類權謀的無效。
18、19.野心使得北方王四處尋求更多的征伐。海島傳統上就是那些地中海的島嶼,包括在愛琴海的希臘海島。在擴張帝國的過程中,北方王將碰到他的對手,這也清楚指出另一個帝國將繼希臘而起。他(那與北方王對立的大帥)必使羞辱歸於北方王本身,也就是以北方王其人之道還治其身。北方王屈辱的隱退和突然自幕前消失,凸顯了人類統治者之愚昧。他們一下子就銷聲匿跡了。
20.接續他爲王的人將面臨財政的問題,故而向全國的人課稅;他使橫征暴斂的人通行國中
历史进程
历史进程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e.北方對抗南方(十一10〜20))
另一點應當注意的是引喩的性質。根據當時的「世界地圖」以及我們對於以色列宿敵的記憶,此處提到一個分裂爲南北兩半、各有君王統治而又相互爲敵的帝國,看來並無特別難解之處。但若說到顯示歷史的演進如何支持(或者說令人聯想到,端視所持的觀點)此預言,衆人對主要的轉捩點已有共識,但對於細節部分卻仍意見紛紜。從公元前三二三年亞歷山大去世(4節)到「橫征暴斂的人」死亡(20節),已過了一個半世紀,而一般認爲後者應是指死於公元前一七五年的西流基(Seleucus)四世。在這一個半世紀之中,亞歷山大的將帥們互相爭奪權力,結果造成西流基於公元前三一二年在敘利亞建國,而西流基的繼任者則在公元前二五〇年之前,便統治了差不多整個希臘帝國,只是巴勒斯坦和埃及仍舊在多利買的手中(5節)。就在此時(公元前250年),命運乖舛的兩國聯姻發生了,這非但沒有加強兩國的關係,反而造成激烈且漫長的戰爭——從多利買三世(公元前246〜221年)執政早期,一直持續到公元前一九八年的帕尼安(Panium)戰役。敘利亞王安提阿古大帝在這場戰役中得勝(7〜16節)。
之後歷史重演。安提阿古想藉著聯姻來取得在埃及的勢力,但正如發生在多利買時的情形一樣,安提阿古並未得到想要的好處。這一次的女主角克莉奧佩脫拉(Cleopatra)—世幫助她的埃及丈夫對抗她父親。安提阿古在軍事行動上頗爲順利,直到公元前一九一年在色馬皮利(Thermopylae)敗北,並於公元前一九〇年在馬尼西亞(Magnesia)戰敗給由西皮歐(Luciius Cornelius Scipio) p 220 率領的羅馬軍隊。因此他偉大的功業就像他所仿傚的亞歷山大一樣,轉瞬即逝。繼任者西流基四世因安提阿古而負債累累,最後在總理大臣賀利歐多拉斯(Heliodorus)所策畫的陰謀中被刺身亡(旁經馬喀比書下卷三)。
解經講道注釋叢書 24:但以理書(繁體) (人類歷史的進程(11:2–39))
托勒密一世拉吉(323~285 B.C.),又名索德,是馬其頓的總指揮官,當亞歷山大身亡時他正好在管轄埃及。經由他的支持,西流古一世尼卡托得以在312 B.C.時戰勝對手佔領了巴比倫的管轄地。到了301 B.C.的伊普蘇斯戰役之後(亞歷山大帝國的繼業者之爭在此役後終於結束),西流古繼承的王國領地,從赫勒斯滂一直延伸到印度,並以敘利亞的安提阿爲首都。第5節裡說到「南方的王」就是在指托勒密一世,而他的將帥中「必有一個比他更強盛」,這個將帥就是西流古一世。第6節說到了南北兩國的皇室連婚,就是「南方王」托勒密二世非拉德法斯(285~246 B.C.)把他的女兒貝瑞妮絲嫁給「北方王」安提阿哥二世席歐斯(261~246 B.C.),他是西流古之後的第二位王位繼承者。安提阿哥二世在與貝瑞妮絲結婚前先與他的第一任妻子又是半妹(half-sister)的勞蒂絲離婚,並與托勒密二世雙方取得同意,將來只有他和貝瑞妮絲生的兒子才可以繼承王位。可是在托勒密二世死後,安提阿哥二世就把貝瑞妮絲廢掉,又重新恢復勞蒂絲皇后的地位,可是最後勞蒂絲卻把安提阿哥二世、貝瑞妮絲、她的男嬰,以及貝瑞妮絲的埃及守衛們全都暗殺掉;這些事,作者在第6節後面有簡略的提及。(在但2:43夢中巨像用鐵與泥土混合作成的腳也是在指這件不名譽的婚姻。)作者對這件事或其它事件的記述都沒有表示任何感想,只是把各樣事件依實的描述出來,好像要向人證明先知可以正確的預知各種未來的事甚至是歷史的最後事件,像似在翻讀命運的冊子一樣。
「這女子的根(本家)必另生一枝(子)」(11:7),顯然這是在指貝瑞妮絲的弟弟托勒密三世尤爾蓋特斯(246~221 B.C.);他爲了替他的姐姐復仇乃帶兵迢迢從埃及前往敘利亞 p 199 首都安提阿並使勞蒂絲陷入艱困的生活中。最後他雖然沒有置勞蒂絲於死地,但他返回埃及時卻帶回了極大量的戰利品。依民間資料指出,托勒密三世後來之所以被稱爲「施主」尤爾蓋特斯,就是因爲他從這次長征北方中帶回了極爲豐富的戰利品,甚至包括了早期波斯帝國數度從聖地所帶回巴比倫的珍貴器皿與神像,早期基督教教父耶柔米就是這樣認爲(而哈特曼與狄雷拉在他們合譯的但以理書290頁裡也這樣認爲,在此引用了J. Linder, Commentarius in Librum Daniel, 1939)。
第10–19節裡記述了西流古王朝中最偉大之王安提阿哥三世(223~187 B.C.)的許許多多戰事。在219 B.C.時他開始帶兵收復失地,並把被托勒密四世非羅帕特(221~203 B.C.)所佔領的安提阿收復,巴勒斯坦因而再度歸敘利亞統管。安提阿哥三世與埃及的戰事在217 B.C.第一回合時,在巴勒斯坦與埃及的邊界拉斐亞戰役中(battle of Raphia)被埃及的「擺列大軍」(11:11)擊潰。古希臘政治歷史家波利比亞斯(Polibius)就在他的《史記》Histories第79頁裡提到,當時托勒密四世所帶領的軍隊共有七萬步兵、五千騎兵、七十二隻戰象,他並與他的姐姐(兼妻子)阿爾西諾伊親自上陣指揮作戰。只是托勒密在戰勝後並沒有乘勢追擊(11:12),以致於十四年後讓安提阿哥三世得以重振聲勢。在這十四年間,安提阿哥先把東邊過去原本屬於西流古王朝的領土收復,也因而使他贏得了「大帝」的尊銜。至此,安提阿哥三世已經準備好要再進攻埃及,而此時,埃及的托勒密四世已過世,接任王位的是他的幼子托勒密五世伊皮法尼斯(203~181 B.C.)。安提阿哥三世在此次勢不可擋的進攻中,第一步就是在約旦河源頭的巴尼亞斯(Banias)戰役中擊敗了埃及兵隊裡的艾托里亞傭 p 200 兵團指揮官斯可巴斯(198 B.C.);這使他掌控了高艾里敘利亞(Coele-Syria,就是被大裂谷所分隔成兩邊的西南邊)。此時,有些埃及和猶太人中的背叛者也乘勢想起來推翻托勒密的統治,卻沒有成功(11:14)。第15節裡所說的攻取「堅固城」是在指安提阿哥佔領了從巴尼亞斯戰役中埃及傭兵後來逃往的腓尼基的西頓城(198 B.C.)。安提阿哥三世的勝利使他終於站在「那榮美之地」(11:16,參看但8:9;以諾一書89:40,90:20),不過他只短暫停留就繼續前往他對埃及的進攻。安提阿哥三世後來與托勒密五世訂下和平密約,並以把自己的女兒克麗歐佩托拉(the first Cleopatra)許給托勒密爲條件。依照耶柔米的記載,這個第一位克麗歐佩托拉在193 B.C.在拉斐亞與托勒密結婚。如果安提阿哥打算因此可藉由克麗歐佩托拉來掌控托勒密的話,那他的計謀是失敗了,這就是第17節所說的,「這計卻不得成就,與自己毫無益處。」顯然克麗歐佩托拉後來變成爲一個忠誠的希臘人,反倒鼓勵她的丈夫來與羅馬聯盟(Hartman and Di Lella, Daniel, p. 292)。
在戰勝托勒密後,安提阿哥三世繼續想要進攻從前也是繼業者之一的里希馬丘斯在歐洲的瑟雷斯(Thrace)的統轄地。於是在192 B.C.在迦太基人漢尼拔將軍的陪同下在希臘登陸,羅馬無法忍受這種威脅,乃出兵並在溫泉關的陸地上擊敗安提阿哥,然後在海上也把他的艦隊擊敗,最後,在190 B.C.羅馬的「大帥」(11:18)執政官盧基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後來乃被稱爲「征服亞洲者」)終於在小亞細亞的士每拿附近的馬格尼西亞(Magnesia)戰役中把安提阿哥完全擊潰,使他從此不再威脅歐洲。自此以後,安提阿哥愈來愈處在困難的情境。最後,在187 B.C.,他爲了籌給羅馬的賠款而企圖奪取他自己在亞洲西 p 201 南部伊勒姆(Elam)神廟的財寶時被暗殺身亡(Bright, History, p. 420)。
安提阿哥三世的兒子西流古四世非羅帕特(187~175 B.C.)在位的時間不很長,他的統治也沒有什麼特別顯著,作者僅在第20節以一小節來記述。王位接著傳到西流古四世的弟弟安提阿哥四世的身上,但其過程卻充滿殘忍與詐欺,對於這樣的接傳,作者以暗示的話來記述西流古的死,「這王不多日就必滅亡,卻不因憤怒、也不因爭戰。」
Daniel ((3) Prophecies concerning Egypt and Syria (11:5–20))
11:6 From the beginning, conflicts arose between the kingdoms of the Ptolemies (Egypt) and the Seleucids (Syria). Ptolemy I died in 285 B.C., and these clashes continued under his son Ptolemy II Philadelphus (285–246 B.C.), who according to tradition instigate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Hebrew Bible into Greek called the Septuagint. Finally, Ptolemy II made a treaty of peace with the Seleucid ruler, Antiochus II Theos (261–246 B.C.; grandson of Seleucus), about 250 B.C., and it is to this alliance that v. 6 refers.
但以理((3)關於埃及和敘利亞的預言(11:5-20))
11:6 從一開始,托勒密王國(埃及)和塞琉古王國(敘利亞)之間就發生了衝突。 托勒密一世於公元前285 年去世,這些衝突在他的兒子托勒密二世·費拉德爾弗斯(Ptolemy II Philadelphus,公元前285-246 年)統治下繼續進行,根據傳統,他煽動將希伯來聖經翻譯成希臘語,稱為《七十士譯本》。 最後,托勒密二世於西元前約250 年與塞琉古統治者安提阿(Antiochus II Theos,西元前261-246 年;塞琉古的孫子)簽訂了和平條約,第6 節所指的就是這一聯盟。
见图
北方恶王 - 安提阿古四世伊皮法尼
北方恶王 - 安提阿古四世伊皮法尼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f.卑鄙的人(十一21〜45))
21〜24.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篡位者人未曾將國的尊榮給他,但他的手段必獲致成功,至少在一開始的時候。人們必支持他,被他的勸誘和花言巧語的保證所惑:諂媚譯自一個意指「圓滑的方法」、「狡猾的作風」(詩三十五6,七十三18)的字。盟約的君(和合本:同盟的君)應該用不定冠詞,「一位君」、或「一位盟約的君」,可能指的是和安提阿古同盟的世上君王,或是依照神的盟約所指派的大祭司。證諸歷史,一般咸認後者的解釋較佳。學者認爲這位大祭司是歐尼亞三世,他於公元前一七五年被廢,並於公元前一七一年遭謀害。這日期便是屬世國家干預屬靈事情的開始。先例旣開,羅馬的君王們馬上起而傚尤,而 p 223 這也成了二十世紀政局中常見的事。把合法掌管神子民的那些人免除職位並迫害及處死,無異於攻擊盟約的發起人,也就是神自己。
這個王——安提阿古四世——將訂立盟約,目的在於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但他卻毫無意圖要費事守約,而雖然和他同盟的是微小的民,但他仍將成功地攻破富有的對手,並把擄物、掠物和財寶慷慨地贈予支持他的人。他必計畫攻打其他富有的城市,但這都是暫時的。他所褻瀆的永生神將揷手干預。
25〜28.在此同時,這個王的野心將使他想打敗埃及王並把其王國併入北方國。埃及的抵抗相當激烈,但埃及王將被吃王膳的那些人出賣(參一13、15)。甚至被他們出賣這個用辭,顯示接受王的款待,尤其是身爲王的謀士——而這裡似乎便暗指謀士——就等於是承認有義務要對王絕對效忠。尤有甚者,這二王將同席説謊。這看來是圓桌會議中很諷刺的觀察,卻是事實的陳述;謊言生出謊言,計謀卻不成就。只有眞理才能持久,而謊言在尚未到來的定期將要了結。雖然邪惡猖獗,但它敗亡的時間卻掌握在主的手中。他必回往本地表示北方王實際上的挫敗;雖然他得到許多財寶,但他仍感挫敗是因爲他得不到埃及國。他失望後的反應是他的心反對聖約,對猶太人的憎恨將再次爆發,但作者使用「聖約」一詞表示所指的並不僅是猶太人而已,因爲立約涉及兩方,而正因神是約的發起人,所以任何人反對此約便是與神對立。亞述人和巴比倫人入侵並擄走神的子民,但他們如此行正實現了神懲罰的計畫。在這裡新的情況中,敵人將直接針對神自己。他必作(此希伯來文慣用語並無受詞),但讀者旣了解此王是什麼樣的人,當然知道這裡受詞的留白帶有不祥的味道。
這預言中模糊地提到一些事,這些事大致和安提阿古四世的 p 224 政治生涯明顯地吻合,而安提阿古四世的政治生涯,我們可從次經馬喀比書上卷和波利比烏的著作中了解。他篡奪了原應屬於他姪子狄米丟(Demetrius)的王位,所以他是那「人未曾將國的尊榮給他」的人(參:代上二十九25)。雖然一開始王位遙不可及,他卻善用自己不可多得的才智、個人的魅力以及慷慨大方來達成目標,並且迅速制止了所有的反對勢力,甚至廢除並處決了正統的大祭司歐尼亞三世,像前面所說的一樣。對於23節所提的究竟是何事件,史學家們衆說紛耘;而24節亦和23節一樣難以明白所指的確切事件爲何。我們所有的只是對人物的迅速一瞥,此人是狂妄的外交家,突擊一個地方又用掠物在他地交涉。大致的意思很明白,但細節卻不很清楚,而這也就是預言的特徵。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f.卑鄙的人(十一21〜45))
29、30.更糟的還在後頭。兩年後安提阿古對埃及採取的軍事行動(次經馬喀比書上卷一29),李維對其多有記載,而李維 p 225 的資料乃根據波利比烏的著述。380對李維這位羅馬歷史學家而言,此事件在他自己國家的歷史上是一轉捩點;偉大的安提阿古勢力驟減,並從此不得不臣服於羅馬強大的勢力之下。此事在第十一章中也是個轉捩點。這回那卑鄙的人不但一無所得,而且還被基提戰船所羞辱。基提是居比路古時的名字(賽二十三1),後來被用以泛指巴勒斯坦以西的海島及沿岸。作者在這裡引用巴蘭古老的預言(民二十四24),但他所指的強權卻是羅馬。381羅馬的船隊把執政官萊納斯(Gaius Popilius Laenas)載往埃及,他對安提阿古下達最後通牒。他畫了一個圓圈把安提阿古圈在當中,並限定安提阿古必須有所回應否則不得離開圓圈。
預言的應驗就談到這裡。羞辱引發了忿怒,並造成了對聖約的報復行動,而且有背棄聖約的人協助他。神的子民中分爲忠實和不法不正的兩派,忠於神的和那些選擇外邦生活方式的人之間形成分裂。
31.最嚴重的褻瀆行爲即將發生。北方王的軍隊必褻瀆聖殿和保障,二者同指現已加強防禦以抵抗入侵者的一棟建築物。敵軍將除掉常獻的燔祭,因爲防禦工事無法阻止他們進入。常獻的hattāmîḏ是每天早晚所獻的祭,這是民數記二十八2〜8所記載的規定。除掉常獻的燔祭目的在於強迫選民敬拜另外的神,在此被形容爲那行毁壞可憎的,這乃直譯自希伯來文迂迴的說法,作者用該說法來表達他的厭惡並完全避免提及那可鄙的名字。
解經講道注釋叢書 24:但以理書(繁體) (人類歷史的進程(11:2–39))
安提阿哥四世是「一個卑鄙的人興起接續爲王,人未曾將國的尊榮給他」(11:21)他的接續王位從一開始就充滿問題。在190 B.C.當他的父親在馬格尼西亞戰役被打敗後,他曾被置留在羅馬當人質。但是在175 B.C.時他卻回來了。西流古四世的被殺主要是出於總理大臣赫略多洛的陰謀(依馬二3:1–40的記載,他曾到耶路撒冷想要掠奪聖殿的財寶),可能是赫略多洛想要扶植被謀殺之西流古的一個較爲圓滑的兒子出來爲王。但是狡猾的安提阿哥預料到這一切,乃在他的姪兒尙未就位前就以手段讓他無法就位而自己來接位,作者對此在第21節有做總結的記述。他早期的統治就政治上來說可說是成功的。他很快就把所有反對他的人擊垮,甚至包括「上帝的大祭司」在內(TCV;11:22),這是在指耶路撒冷的大祭司阿尼亞(Onias)。當安提阿哥在175 B.C.就位不久,阿尼亞的弟弟耶遜(Jason,希臘文版本的名字爲約書亞)乃暗中去見王,並許下以四百四十塔冷通的銀子來交換作 p 202 爲他當大祭司的位子(馬二4:8)。可是耶遜任大祭司不久,就又被安提阿哥廢位,因爲另一位也想當大祭司的買納拉(Menelaus)許下要給安提阿哥七百四十塔冷通的銀子以換取大祭司的位子(馬二4:23–24)。買納拉可說是耶路撒冷歷史中最大的惡棍之一,因爲他不僅沒有依約來付費給國王,而且當已被廢位的阿尼亞抗議他偷取聖殿的金器皿時他竟然把阿尼亞謀害了(馬二4:32–43)。
對於11:23–24所說的實際歷史事件雖然無法完全清楚,不過安提阿哥會把他的擄物、掠物、和財寶很隨意的散給他的朋友是他典型的作法,這在猶太歷史家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的《猶太古史》裡(Ant. xii 7, 2)及馬加比一書3:20也都有記載。25–28節裡所記述他與埃及的第一次征戰說得很清楚,我們不在這裡再重述;這場爭戰在馬加比一書1:16–19有把它做個總結。在這裡我們只是要提到一件事,就是當安提阿哥進攻埃及時,他的妹妹克麗歐佩托拉仍是埃及的母后,她與年幼的兒子托勒密六世非羅米特共同執政。當安提阿哥把他自己的姪兒托勒密六世捉到後,埃及乃又立托勒密六世的弟弟尤爾蓋特斯爲王,號稱托勒密七世尤爾蓋特斯二世肥斯孔。安提阿哥乃企圖與非羅米特結盟並期望他的兵力能站到他這一邊,這就是第27節所在說的二王心懷惡計同席說謊計謀。然而這個計謀沒有成功,托勒密六世與七世反倒在自己姊妹克麗歐佩托拉二世的撮合下同意聯合執政。作者對於這件事較以神學而非政治的口吻來記述,說安提阿哥計謀的失敗,乃是「因爲到了定期,事就了結」(11:27)。安提阿哥結果沒有完成他對埃及的心願就離開埃及班師回安提阿,而他的離開有部分原因也可能是因爲耶路撒冷的動亂,因爲那時耶遜的支持者殺害了買納拉的支持者。當安提阿哥在回途中路經耶路撒冷時,依馬加 p 203 比二書5:5–21的記述,他在惡棍買納拉的導引下大肆掠奪聖殿。他的這種作爲是危險的,因爲他「反對聖约」(11:28)。
安提阿哥第二次進攻埃及的事件記述在11:29–39。他爲了要徹底解決他的姪兒非羅米特與肥斯孔以及他們的姐妹克麗歐佩托拉二世的問題,乃於168 B.C.再度進兵埃及,不過在半途卻受到了羅馬執政官高斯・波皮流斯・雷納斯的阻擾(就是30節所說的基提戰隊必來攻擊他)。依據古時的資料,波皮流斯(Popillius)那時在安提阿哥所站的沙地周圍畫了一個圓圏並禁止他步出這個圏子除非他同意立刻離開埃及。安提阿哥乃決定立刻離開。雖然遇到挫折但他不知改進自己的個性,在要回去安提阿的途中路過耶路撒冷時,竟把自己受挫的怒氣全都發在敬虔的猶太人身上,又和當地希臘化的猶太人共謀(馬一1:11)要更嚴厲執行希臘化以遏止沸騰的反對政治勢力。他乃在168 B.C.左右派遣他的傭兵團首領也是「貢物總管」阿波羅尼(馬一1:29)在耶路撒冷發起一個全面性的遏止行動。阿波羅尼來到耶路撒冷時假意向人民發表一些和平的談話,等到安息日(馬二5:25–26)。「他乘人不備攻入城內,大加屠殺,死了很多以色列人。又洗劫全城,放火焚燒,拆壞了民房和四周的垣牆,俘虜了婦女幼童,搶走了牲畜」(馬一1:30–32)。而阿波羅尼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大概就是要在城裡建築一個永久的垣牆堡壘(依照馬一1:33此城事實上應稱爲「大衛城」);皇家的軍隊以及那些認同他們的猶太人帶著他們的贓物居住在這城內。依照馬加比二書6:1,次年,隨著這種政治鎭壓而來的乃是開始宗教方面的迫害。所有猶太人的宗教舉止都被禁止,違者處死,同時引進了敘利亞人的宗教。依照馬加比一書1:54所說,宗教迫害的最高潮乃是在167 B.C.的基斯流月15日褻瀆聖殿的舉 p 204 動(在但11:31有略微提及)。而如果聖經學者契里可弗(Avigdor Tcherikover)的論點是正確的話,那麼,安提阿哥所計畫的不僅是聖殿要成爲敘利亞的堡壘,整個耶路撒冷城也都將成爲敘利亞的堡壘。這樣看來在大衛城裡的住民除了那些與官方合作者外,其餘的人全都逃離了耶路撒冷,只剩下敘利亞人及他們的朋友(Hellenistic Civilization and Jews, pp. 188–94)。因此敘利亞人就把聖殿改獻給他們的太陽神宙斯(外表掛的是希臘神宙斯的面具,但裡面是敘利亞的神巴力,也就是由敘利亞的「諸天之主」所僞裝成的;參看必克曼(Bickerman)的《馬加比的上帝》Der Gott der Makkabäer, pp. 90–116)。如果是這樣,那麼,他們依著他們的宗教習俗以他們所在獻給巴力神的祭物豬肉放在祭壇上,這當然就是但以理書11:31及馬加比一書1:54所在說的「可憎惡的邪物」(參看但8:13,9:27,12:11)。
因爲這樣,有愈來愈多的人起來對抗安提阿哥。雖然有些人難免會爲了生意而不得不放棄原則,但是「……認識上帝的子民必剛強行事」(11:32)。這些人無疑獲得了鄉下群眾的支持以及那些從耶路撒冷逃離的人的支持。我們可以推測那些「認識上帝的子民」乃是這位啓示文學的作者所認同的那群人,也是第33節裡所說的那許多在壓迫者下被殺害者,這種情形可以說是已經形成爲一股抗拒希臘化的堅定意識。從整本的但以理書裡我們可以看到文中極力稱讚那些在受迫害時爲了堅守信仰而不惜犧牲個人生命者幾乎都是一些謹守猶太人律法的非暴力善良民眾。
解經講道注釋叢書 24:但以理書(繁體) (人類歷史的進程(11:2–39))
第34節所說,那些反對安提阿哥統治的敬虔者那時「稍得扶助」,這扶助顯然是來自別的來源。馬加比一書裡有提到這別的抵制來源,就是以武裝對抗和起義的故事。這是由莫頓的馬提亞(Mattathias)和他的五個兒子所率領的起義,其中最爲知名的兒子就是猶大,又稱爲馬加比。這些起義者的作爲鼓舞了「許多擁護正義、正道的人,[他們]到曠野裡去居住,⋯因爲大難已臨頭上(思高譯本)」(馬一2:29–30),這些人開始從順服者轉爲戰鬥者。這些起義者甚至勸導那些敬虔者(哈西典人)在安息日爲了自衛而起來奮戰乃是公正的,這是過去許多敬虔者所沒有這樣想因而被殺之故。「當時哈西典派的人也與他們(馬提亞父子)會合;這些人都是以色列的勇士,甘心爲律法捨身的人。還有逃難流亡的人都同他們聯合,支持他們。於是他們便組成軍隊,發奮攻打罪人,怒襲叛徒;其餘的人都逃往外邦人那裡,爲求安全」(馬一2:42–44)。所做的歷史敘述似乎正好把但以理書第11章所在構想的圖像化爲眞人眞事了,就是:原本非暴力的敬虔抵制者有了一群武裝的狂熱者的加入,彼此爲了共同的目的乃聯合起來一起對抗 p 206 敵人。但以理書11:35有些難懂,這一節有可能在指,「智慧人中有些人」爲了使那些背叛的猶太人能改正並重生,乃甘願受難、受死,爲的是要「熬煉他們,使他們清淨潔白」。雖然這種觀念是否可能出自那些具有高效能戰鬥性又反對猶太人背叛者的馬加比黨派及其「哈西典」聯盟者(馬一2:45–48),仍令人懷疑。不過來看一下馬加比一書的這段經文是如何記述,倒是値得的:
瑪塔提雅(馬提亞)和他的朋友便到處巡行,拆毀祭壇,凡在以色列境内發現未受割損(割禮)的,便強迫他們割損;此外,還掃蕩了暴徒,在歷次戰役中都很順利。如此,保障了法律,擺脱了外邦人及國王的控制,不讓惡人得勢。(思高譯本)
如果馬加比黨派所做的如但以理書11:34所說的是「稍得扶助」,而敬虔的猶太人又是代表但以理書所說的「智慧人」及「聖民」,那麼我們必須承認,(a)這兩群人的身分應該給予特別地認定,而且(b)他們之間乃是充滿著愛的。對於懷著啓示文學心思的人(作者)來看,所有馬提亞的兒子們在各種事務上所顯露出來如上述經文所說的那種正義與熱誠,卻只是「稍得扶助」。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看法,其原因就是在35節最後的這句話,因爲確信不論有多少的幫助,都無法加速上帝的定期,並在最後使聖民被看出他們是正確公義的。
獅子坑裡的職場戰士——但以理書註釋 (繁體) (四、關於安提阿古四世的預言十一21∼35)
預言了因為「聯姻、父仇、戰利」導致的南北王戰爭後(十一5∼9、10∼12、13∼20),天使接著向但以理預告本章的核心——「權勢」引發的戰爭,主角就是說話諂媚誇大(十一21,八9)、行事詭詐(十一23,八23、25)、預表敵基督(七8和七8、11的「小角」)、褻瀆聖殿的安提阿古四世。他的哥哥西流古四世上任後,就必須為張羅賠款而疲於奔命,並且按和約條款,安提阿古本人還得到羅馬當人質。十三年後(主前188∼175年),羅馬當局准許安提阿古回國,但條件是哥哥的兒子底米丟必須來頂替。他返國路上,一路風光闊氣,304在雅典聽聞哥哥被刺殺的消息,遂向別迦摩王借得軍隊,回安提阿古城殺死刺客。此時按理說,政權該歸回王位繼承人,即姪子底米丟,但他藉口政局動盪,勸百姓暫時不接底米丟回朝,且肅清敵對者,用欺騙諂媚手段竊取王位,自立為王,完全不念哥哥的恩情,十足的「卑鄙小人當道」,難怪一上本書舞台就被貼上「卑鄙的人」的標籤(「必有一個卑鄙的人興起接續為王,人未曾將國的尊榮給他,他卻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用諂媚的話得國」,十一21),真是一位徹頭徹尾的陰謀家!
安提阿古四世既非合法繼承人,當然引起許多國內政敵和鄰國(如埃及)的討伐。但是他手段毒辣,為了肅清異己,不論是政敵或「同盟」的大祭司歐尼阿斯三世,全部掃除,如大水沖去般(「必有無數的軍兵勢如洪水,在他面前沖沒敗壞;同盟的君也必如此」,十一22)。305他還藉著與南國多利買六世(主前181∼145年)乃外甥的姻親關係,詭詐地奪得埃及不少土地(包括巴勒斯坦的城鎮),神奇地扭轉他父親和哥哥想方設法償還鉅款的困境,使北國搖身一變,成為列國中霸主的地位(「與那君結盟之後,他必行詭詐,因為他必上來以微小的軍〔原文作民〕成為強盛」,十一23)。
奸詐的安提阿古四世,為了籠絡人心無所不用其極,繼續施展陰險手段,從埃及和巴勒斯坦等敘利亞勢力所及之處,到處掠奪財物,再分給擁護和跟隨他的人(馬加比一書三20),甚至想向埃及要塞進襲。但是謀事在他,成事在神,不可一世的權謀,究竟只是過眼雲煙(「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他必來到國中極肥美之地,行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所未曾行的,將擄物、掠物和財寶散給眾人,又要設計攻打保障,然而這都是暫時的」,十一24)。
正如十一章21至24節的預告,安提阿古四世果然於主前169年率軍南下,306穿過整個巴勒斯坦地區,長驅直入到達埃及邊界。此時,南方埃及王多利買六世在兩位大臣的教唆、煽動下向他宣戰,卻也在這兩位大臣和其他反對他的臣僕慫恿下逃走(「他必奮勇向前,率領大軍攻擊南方王;南方王也必以極大極強的軍兵與他爭戰,卻站立不住,因為有人設計謀害南方王」,十一25)。多利買六世被這些臣僕/吃王膳的所害,兵敗如山倒,死傷慘重(「吃王膳的,必敗壞他;他的軍隊必被沖沒,而且被殺的甚多」,十一26)!安提阿古四世俘虜了多利買六世,強迫他簽署和約,使自己成為埃及地的保護者。
然而,安提阿古四世也不必高興得太早。簽署和約的消息傳到亞歷山大城,百姓不肯向安提阿古四世降服,遂拒絕稱多利買六世為他們的王,另立多利買六世的弟弟為王,是為多利買八世。安提阿古四世於是揮軍亞歷山大城,卻因該城竭力抵抗,無功而退。為了離間埃及人,安提阿古四世假意釋放多利買六世,以坐收漁翁之利。其實多利買六世知道安提阿古四世的陰謀,將計就計,假意當他的傀儡,兩位兄弟卻在母親克麗佩翠居中調停下,敵意消弭,共同抵擋安提阿古四世。加上羅馬密切關注安提阿古四世勢力的擴張,時加干預,因此他將埃及納入自己版圖的詭計遂徹底失敗(「至於這二王,他們心懷惡計,同席說謊,計謀卻不成就;因為到了定期,事就了結」,十一27),正如十一章24節所說的!
安提阿古四世心有不甘地班師回朝,但這次軍事行動的費用,他必須在埃及以外籌措,西流古王朝內的許多廟宇,就成為他填補資金缺口的「提款機」。因此,回程途中他也順道造訪聖城,孟尼老斯(Menelaus)親自帶這異教君王,進入無聖職的猶太人都不能進去的聖所,且拿走聖殿中的器皿和珍貴飾物共一千八百他連得(「北方王必帶許多財寶回往本國,他的心反對聖約,任意而行,回到本地」,十一28;馬加比一書一20∼25)。預表撒但的安提阿古四世,開始了他褻瀆聖殿的第一步。
到了上帝「命定」的日子,安提阿古四世恐怕多利買六世兩兄弟結盟,自己就不能再以埃及合法君王的維護者自居,遂於主前168年第二次出兵埃及,直搗埃及腹地,且在孟斐斯(Memphis)自封為埃及王,沿路搶劫埃及廟宇,最後兵臨亞歷山大城下,但結果反倒不如第一次(「到了定期,他必返回,來到南方。後一次卻不如前一次」,十一29)。失敗的原因是,準備開戰之前,羅馬從基提派軍艦駛往亞歷山大城,再度主動干預(基提=居比路,見賽二十三1);307安提阿古四世只好被迫退回敘利亞(「因為基提戰船必來攻擊他,他就喪膽而回,又要惱恨聖約,任意而行;他必回來聯絡背棄聖約的人」,十一30)。此時的聖城,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安提阿古四世返國途中,聽到耶路撒冷城中流傳著他戰死沙場的消息;還聽到大祭司歐尼阿斯三世的弟弟,就是曾用錢向他買得大祭司職位的前任大祭司耶孫(Jason)竟趁此謠言,將之前以更多錢賄賂安提阿古四世買得大祭司職位、同時殺了歐尼阿斯三世的孟尼老斯驅逐出城。耶孫奪回大祭司職位的舉動,更引發城內對耶孫為達目的所採取的強暴手段很不滿,將他逐出城,城內因此十分混亂⋯⋯。308這情況讓安提阿古四世憤怒不已,認為猶太人存心造反,就將聖城當作他第二次進攻埃及失利的「出氣筒」,將聖城視為叛城。他希望廢除猶太聖殿體制,代之以他所心儀的希臘式城邦,由可以信任的人來控制。他誤以為藉著消滅猶太信仰,就可以給他們作政治消毒。於是他一進城就興師問罪、平亂,開始對聖城、聖民施暴!
主前167年,安提阿古四世派亞波羅紐(Apollonius)帶兵進入聖城,且下令可以任意殺人、姦淫,抓了不少居民去賣為奴隸,全城以軍法統治,且在聖殿以南設立駐軍城堡,以監視聖殿活動,還下令廢除聖殿體制、嚴禁守安息日和節期、廢除飲食條例,並禁止為男嬰行割禮。同年十二月,他更囂張地在聖殿內獻祭給宙斯(安提阿古四世自稱是宙斯的化身,他全名「安提阿古以比反尼」中的「以比反尼/Epiphanes」意為「(神的)顯現」,但別人稱他為「以比曼尼/Epimanes」,意為「瘋子」),把聖殿改名為宙斯廟,吩咐獻豬為祭物,用豬血污染聖殿中的器皿,且命令猶太人向宙斯下拜(「他必興兵,這兵必褻瀆聖地,就是保障,除掉常獻的燔祭,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十一31),違者受重罰。309任何替兒子行割禮、藏有律法書、拒吃豬肉或在異教祭壇獻過的肉者,都是死罪!
安提阿古四世如此行徑,儼然就是敵基督的化身,被指為「那行毀壞可憎的」(八13,九27)。貪生怕死、支持希臘化的猶太人趨炎附勢,背棄與上帝立約的誓言,被他的花言巧語所勾引,自稱為「Antiochenes」,領導者是多比雅派的人(sons of Tobias);但敬虔的猶太人卻泰山崩於前而不肯變色,潔身自愛,堅守信仰(「作惡違背聖約的人,他必用巧言勾引;惟獨認識神的子民必剛強行事」,十一32),這些忠義之士、智慧人(十二3、10),被稱為「敬虔者」,亦即「哈西丁派」(Hasidim;原文字根乃「חֶסֶד/慈愛」),310他們寧死不屈,甘心捨身「殉道」(「民間的智慧人必訓誨多人;然而他們多日必倒在刀下,或被火燒,或被擄掠搶奪」,十一33,見馬加比一書一60∼63,馬加比二書六18∼七42)。311
消極抵抗重獲宗教自由的希望既然渺茫,走積極革命路線的遂成為一普遍選項。住在猶大西部摩丁鎮的祭司馬他提亞(Mattathias),不滿宗教逼迫,帶領五個兒子(所謂的「哈斯摩尼家族/Hasmonean family」)於主前167年開始,聚集被逼上梁山的義士(包括哈西丁派和反對安提阿古四世的愛國主義者),決定為宗教自由而奮戰(即使在安息日受攻擊也必然反抗),一支擅於以寡勝眾的強大游擊隊於焉成立。312馬他提亞死後,三子猶大決定領軍攻回聖殿,把一切偶像扔到「不潔淨之地」(可能是欣嫩谷),終於在主前164年聖殿被污穢三週年那一天,基斯流月25日(12月14日)恢復獻祭,仿照住棚節儀式獻殿八日,被稱為「修殿節」(Festival of Hanukkah,約十22)。
在宗教自由後,馬加比還孕育政治獨立以保護宗教自由,將散居的猶太人遷到猶大地,安享猶大軍隊保護之下的安全感。因著哈西丁派的自我犧牲和忠誠、三將軍猶大馬加比的軍事天才、二將軍西門馬加比的政治手腕,以及西流古王朝的紛爭和積弱(尤其是安提阿古四世於主前164年死後),使得猶太人重得在安提阿古四世手中所失去的自由。猶太人不僅讓聖殿恢復古時的敬拜儀式和宗教的自由,在馬加比五虎將輪番上陣下,猶太人竟然得到政治的獨立。313但是有些猶太人並非出於真心,可能是因為畏懼馬加比黨人而參加起義(「他們仆倒的時候,稍得扶助,卻有許多人用諂媚的話親近他們」,十一34)。314
整個事件當然被上帝所預知、掌控。祂允許猶太人經歷迫害,是要透過苦難來潔淨猶太群體,正如但以理和三友一樣,走過如火般的苦難(第三、六章),熬練成歷代忠心信靠上帝者的榜樣。這樣的信心/洞察力,來自看見時間(time)和空間(space)背後有永存的上帝在掌管(「智慧人中有些仆倒的,為要熬煉其餘的人,使他們清淨潔白,直到末了;因為到了定期,事就了結」,十一35),315歷史乃上帝的故事。永活的上帝如何審判尼布甲尼撒王(第四章)和巴比倫帝國(五30∼31),也在祂的時間表中如期審判安提阿古四世。316
塞琉古国王,主前175年至主前163年統治敘利亞
原本出身卑微,在羅馬當了十四年政治人質,并非王位合法繼承人(21节)
同盟的君 - 大祭司欧尼亚三世(22节)
借姻亲关系占领埃及土地(23节)
在埃及和叙利亚等地掠夺财物(24节)
主前169率军攻打埃及要塞,多利买六世在臣仆挑唆下宣战(25节)
多利买六世在臣仆怂恿下逃亡被俘(26节)
亚历山大城不承认安提阿古的统治(27节)
筹措军费洗劫圣殿(28节)
主前168年再次出兵埃及但效果不如从前(29节)
退回叙利亚,耶路撒冷出现内乱(30节)
主前167年发兵耶路撒冷强制希腊化禁止猶太人守安息日、行割禮、遵守利未記中所記載的飲食條例(31节)
希腊化犹太人多比雅派vs敬虔犹太人哈西丁派(32节)
哈西丁派宁死不屈以身殉道(33节)
祭司马他提亚带领五个儿子(哈斯摩尼家族)开始反抗(马加比革命)(34节)
神以苦难熬炼他的子民(35节)
文学
文学
重复性动词
重复性动词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e.北方對抗南方(十一10〜20))
作者在預言未來事件的整個過程中,一直挖空心思地使用某些動詞,比方說他們「興起」、「強盛」、「站立不住」。第一個和第三個有所不同,但皆譯自同樣的希伯來文字根‘āmaḏ’這是個常見的動詞,意思是「站起來」、「確定」,在本章被用以象 p 219 徵性地表達以權柄和能力統治的意思。然而,雖然統治者變得強盛,但他們突然都站立不住;他們的國破滅,他們隱退並滅亡。此一模式在本章其餘的部分不斷重演,它強調由征戰所得到的榮耀是倏忽即逝的。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ume 30: Daniel (Revised Edition) (Structure)
It includes a number of instances of extraposed phrases (casus pendens) followed by waw (11:5, 7, 17), of emphatic waw (11:6, 15), and of the combining of עשה and another verb in hendiadys (11:7, 30, 32, cf. 28). At the same time, ch. 11 in particular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of a variety of terms within certain fields of meaning that help give it a particular cast: terms suggesting royal authority and power (√מלך, √משל, תקף, יד, בח, זרוע), its acts and achievements ([כרצון] עשה, חזק, בשלוה, עשר, p 523 ירום לבבו, גדל, רב, שים פנים, חלקלקות), the rise and fall of kings and their empires (עמד [על כנו], כשל, נפל, שבר, נתש, חצה, כח, עצר), military matters (חיל, המון, שר, מבצר, מעוז, אף, מלחמה), military action, victory, and defeat (בא ב, נלחם, עור, גרה, סלל, שטף, מעוז, שבר, נתן, נשא), and movement more generally (בא, יצא, שנב).37 Family words are drawn in, often in the context of the making of alliances (בת, הילדה, אבות, אחרית, זרע, חבר, [מ]ישרים), as are religious terms such as words for God, gods, idols, and sacred vessels, and expressions for time (עת, שנים, קץ, מועד). Several words appear with particular frequency: עמד (arise/stand/raise, sixteen times), בא (come/attack/bring, twelve times), שוב (turn/return/do again, twelve times), עשה (make/act/do, ten times). These verbal phenomena contribute to the drawing of patterns in history: for example, kings who seem to have the power to do as they will but who are then frustrated and fall (vv. 3, 16, 36); kings who seek to seal alliances by means of marriages and fail (vv. 6, 17); more generally, the ceaseless movement and warring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the unending rise and fall of rulers and empires with their awesome power and authority yet their less acknowledged constraints and transience. Some of the terms are taken on from ch. 10 into ch. 11 or from ch. 11 into ch. 12 (e.g., עמד, חזק, and other terms for strength);38 they thus establish links and contrasts between the different forms of strength and authority that the chapters portray. The book of Daniel “redefines ‘strength’ for the faithful in stark contrast to that of the battling powers of Antiochus and his armies.”39
Preaching Christ from Daniel: Foundations for Expository Sermons (Repetition)
The angel’s message highlights the pattern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human kingdoms by the repetition of words like “arise,” “stand,” “raise” (ʿmd, 16x); “come,” “attack,” “bring” (bwʾ, 12x); “turn,” “return,” “do again” (šwb, 12x); “make,” “act,” “do” (ʿśh, 10x).
Preaching Christ from Daniel: Foundations for Expository Sermons (Repetition)
While previously Daniel had used the word “covenant” (b4rît) only twice (in the third vision, 9:4, 27), in this last vision he repeats the word “covenant” five times (11:22, 28, 30 [2x], and 32). This repetition indicates his concern for God’s persecuted covenant people. But he also uses the word “the time appointed” (môʾēd) three times (11:27, 29, 35), indicating that in spite of the suffering of God’s people, God remains in control of the times. Finally, the phrase “time of the end” (ʿēt qēṣ), which Daniel has used only once before (8:17; the second “vision is for the time of the end”), is repeated four times in this fourth vision (11:35, 40; 12:4, 9). This repetition underscores that Daniel’s message ultimately concerns the last period before the end of time.17
聖經註釋,第 30 卷:但以理書(修訂版)(結構)
它包括許多附加短語(懸而未決的理由)的實例,後跟 waw (11:5, 7, 17),強調 waw (11:6, 15),以及 עשה 和 hendiadys 中另一個動詞的組合 (11 :7、 30、32,參見28)。 同時,ch。 11 的特徵是在某些意義領域內使用了各種術語,從而賦予其特定的形象:暗示王室權威和權力的術語(√מלך、√משל、תקף、בח、זרוע)、其行為和成就([ כרצון] עשה, חזק, בשלוה, עשר, p 523 רום לבבו, גדל, רם, שנ, םל, מד [על כנו], כשל, נפל, שבר , נתש, חצה, כח, עצר ), 軍事事務(חל, המון, שר, מבצר, מעוז, אף, מלחמה), 軍事行動、勝利與失敗(בא ב, לחמה), 軍事行動、勝利與失敗(בא ב, לחמה), 、נ, נ, נ, נ, נ, נ נ תן、 נשא),以及更一般的運動(בא、 צא、 שנב)。神、偶像和神聖器皿的字詞以及時間的表達方式(עת、שנйם、קץ、מועד)。 有幾個字以特定頻率出現:עמד(出現/站立/舉起,十六次)、בא(來/攻擊/帶來,十二次)、שוב(轉身/返回/再次做,十二次) 、עשה(製造/行動/做,十次)。 這些言語現像有助於繪製歷史的模式:例如, 有些用語取自第 1 章。 10 進入第 1 章 11 或來自第 11 章 11 進入第 11 章 12(例如,עמד、חזק 和其他表示力量的術語);38 因此,它們在各章描繪的不同形式的力量和權威之間建立了聯繫和對比。 但以理書“為信徒重新定義了‘力量’,與安提阿及其軍隊的戰鬥力量形成鮮明對比。”39
從但以理傳講基督:解經講道的基礎(重複)
天使的信息透過重複「興起」、「站立」、「舉起」等字眼來強調人類王國興衰的模式(ʿmd,16x); 「來」、「攻擊」、「帶來」(bwʾ,12x); 「轉」、「返回」、「再做一次」(šwb,12x); 「製作」、「行動」、「做」(ʿśh,10x)。
雖然之前但以理只使用過「約」(b4rît)這個字兩次(在第三個異像中,9:4, 27),但在最後一個異像中,他重複了「約」這個詞五次(11:22,28,30 [ 2x] 和 32)。 這重複顯示他對上帝受迫害的聖約子民的關心。 但他也三次使用「指定的時候」(môʾēd)這個字(11:27,29,35),顯示儘管上帝的子民遭受苦難,上帝仍然掌管著時代。 最後,但以理以前只用過一次的短語「末期」(ʿēt qēṣ)(8:17;第二個「異像是關於末期的」),在第四個異像中重複了四次( 11 :35、40;12:4、9)。 這種重複強調但以理的信息最終涉及末日之前的最後一段時期。
「興起וְעָמַ֤ד」、「強盛וְעָצַ֖ם」、「站立不住וְלֹ֤א יַעֲמֹד֙」表達權柄和能力的統治
转,回(וְיָשֹׁ֤ב)代表在上帝的掌管下地上历史的反转
约(בְּרִ֣ית)之前仅出现两次,本章出现五次(11:22,28,30两次 和 32)强调神对圣约子民的关心
到了定期(לַמּוֹעֵ֥ד)重复三次(11:27,29,35)强调终末的信息
雖然統治者變得強盛,但他們突然都站立不住;他們的國破滅,他們隱退並滅亡。此一模式在本章其餘的部分不斷重演,它強調由征戰所得到的榮耀是倏忽即逝的。
國王似乎有權為所欲為,但後來卻受挫而倒台(3、16、36節); 國王試圖透過婚姻來結盟,但失敗了(6、17節); 更一般地說,南北之間無休止的運動和戰爭,統治者和帝國的無休止的興衰,他們擁有令人敬畏的權力和權威,但他們的限制和短暫性卻鮮為人知。
但以理書“為信徒重新定義了‘力量’,與安提阿及其軍隊的戰鬥力量形成鮮明對比。
前后文关联
前后文关联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ume 30: Daniel (Revised Edition) (Setting)
We are to read a vision received by the hero portrayed in chs. 1–6.52 It is a vision relating to leaders experiencing the same afflictions as are described in chs. 1–6—sword (2:6, 12–13), fire (ch. 3), exile (ch. 1), and becoming prey (ch. 6): see 11:33. They are confronting an overweening king like the kings of chs. 4–5: see 11:36. If he does not turn like the first king, he will fall like the second king. They are challenged to acknowledge their God and offer firm resistance (cf. chs. 3; 6) and to purify themselves (cf. ch. 1): see 11:32, 35; 12:10. They are to be steadfast in sharing the fruits of their discernment (cf. chs. 1–2; 4–5, especially the use of שכל and בין in 1:4, 17, 20): see 11:33. The promise of resurrection in ch. 12 takes up the motif of miraculous deliverance from death in chs. 3 and 6.53
Preaching Christ from Daniel: Foundations for Expository Sermons (Text and Context)
In chapter 11:3, the rise of Alexander the Great repeats part of the first vision, the rise of the speedy leopard out of the sea (7:6), as well as the second vision, the male goat growing exceedingly great (8:8). The fall of Alexander and his kingdom being divided “toward the four winds of heaven” (11:4) repeats part of the second vision, the great horn being replaced by four horns “toward the four winds of heaven” (8:8, 22). Most of the remainder of chapter 11, dealing with the political intrigues and wars between kings north and south of Palestine (Seleucids in Syria and Ptolemies in Egypt) details the “troubled time” of the sixty-two weeks of the third vision (9:25).
“They shall abolish the regular burnt offering and set up the abomination that makes desolate” (11:31) harks back to the second vision (8:13). The king speaking “horrendous things against the God of gods” (11:36) is similar to the little horn of the first vision speaking “words against the Most High” (7:25). “He shall come to his end, with no one to help him” (11:45) is similar to the predictions in the three prior visions (7:26; 8:25; 9:27).
聖經註釋,第 30 卷:但以理(修訂版)(背景)
我們要讀到第 1 章所描繪的英雄所看到的異象。 1-6.52 這是一個與經歷與第 1-6.52 章中所描述的相同苦難的領導人有關的異象。 1-6-劍(2:6、12-13)、火(第 3 章)、流放(第 1 章)和成為獵物(第 6 章):參閱 11:33。 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像chs國王一樣傲慢的國王。 4-5:參閱 11:36。 如果他不像第一個國王那樣迴轉,他就會像第二個國王一樣墮落。 他們面臨的挑戰是承認他們的上帝並提供堅定的抵抗(參考第 3 章;第 6 章)並淨化自己(參考第 1 章):參閱 11:32、35; 12:10。 他們要堅定不移地分享自己洞察力的成果(參見1-2章;4-5章,特別是1:4,17,20中使用שכל和בйן):見11:33。 第 1 章中復活的應許。 第12章在第12章中講述了奇蹟般地從死亡中解脫出來的主題。 3和6.53
從但以理傳講基督:解經式講道的基礎(文本與背景)
在 11:3 中,亞歷山大大帝的崛起重複了第一個異象的一部分,即快速的豹子從海中崛起(7:6),以及第二個異象,公山羊變得異常巨大(8 :8 )。 亞歷山大的衰落和他的王國被「向天上的四風」(11:4)分割,重複了第二個異象的一部分,大角被「向天上的四風」(8:8, 22)。 第11 章其餘部分的大部分內容涉及巴勒斯坦南北諸王(敘利亞的塞琉古王朝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之間的政治陰謀和戰爭,詳細描述了第三個異象的六十二週的「動盪時期」(9: 25)。
「他們必廢止常獻的燔祭,設立行毀壞可憎之物」(11:31),這讓人回想起第二個異象(8:13)。 國王「對萬神之神說可怕的話」(11:36),類似於第一個異像中的小角說「對至高者說的話」(7:25)。 「他將走到盡頭,無人幫助他」(11:45)與先前三個異像中的預言相似(7:26;8:25;9:27)。
1-6章但以理与王的互动影射圣民与掌权者的关系
4-5章王的傲慢对应北方王的傲慢
认定神并且在困境中持守信仰(3章和6章)
亚历山大大帝的崛起和帝国的分裂重复了7-8章(豹和公山羊)的部分异象
南北诸王的内容详细描述了六十二个七的时段(9:25)
行毁坏可憎的王回扣7-8章的小角
结构
结构
起:1-4 波斯的结局希腊的开始
承:5-20 叙述南北王的兴替
转:21-32a 北方恶王的行径
合:32b-35 神子民的回应
神学
神学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a.天上使者的異象(十1〜十一1))
在使者接著預言的事情當中,榮美之地、聖殿和衆民中的智慧人是作者關切的重點。兩百年的波斯統治以一節經文(2節)帶過,因爲這兩百年和作者的主題無關;希臘帝國以及兩個東方區域之間相互的爭戰,則受到作者較多的關注(3〜20節),因爲軍隊將行經猶大並對神的子民施壓。然而這一切只爲了要引到最重要的主題——在壓迫的時期中,忠心信徒視爲珍貴的東西將被悉數破壞。先知們已解釋被擄一事,而百姓最後亦接受了這是他們應得的審判,但即將到來的恐怖卻並非以同樣的口吻來說明。相反地,它是一個自大狂對「聖約」(28節)的殘酷攻擊。他在國際間將得到廣泛的支援,以致無人能與他對抗,且在「他的結局」(45節)來到之前,他的軍隊必造成多人死亡。而他的結局乃是史無前例的大災難、忠心的信徒得拯救以及死人復活受審判(十二1〜4)的徵兆。
窺見奧秘:但以理書(繁體) (十至十二章:天上的使者與大爭戰)
在觀看經文面前的世界時,讀者可以看到,十至十二章包含了天上爭戰的異象。一方面,與波斯王並隨後與希臘王之間的宇宙衝突和爭戰,代表了那些支持欺壓神子民之人類帝國的屬靈邪惡勢力。神和祂大能的天使——尤其是大有能力的靈界存有者米迦勒(十一1)——必為神的百姓爭戰,實現永遠的勝利。然而,這只有在遙遠的未來、在特定的拯救時刻才能實現。總體信息是,對那些拒絕神、欺壓祂百姓的人來說,審判是確定無疑的。同樣確定無疑的真理是,現今被欺壓的神子民,必將經歷最終的拯救和最完全意義上的新生命(十 p 33 二1~3)。十一章中的事件序列,呈現了地上統治者的國度及國權,與至高統治者的國度及國權之間的鮮明對比(十一36~45)。
神在历史中掌权
神在历史中掌权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a.天上使者的異象(十1〜十一1))
十一1.大利烏元年,就是在這年,被擄之民得到命令可以歸回耶路撒冷。373雖然這看來似乎是一位多神信仰的君王自行下達的決定,但米迦勒被堅固,且他的民被釋放重歸故土,這一切都因爲神再度眷顧他們。屬靈的因素在人類歷史中是至爲重要的。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a.天上使者的異象(十1〜十一1))
作者旨在傳達來自神的警吿——神的懲罰不一定是像被擄般的苦難。萬國的統治者只要輕忽神、自己胡作非爲,那麼他們便成了壓迫他人的獸。在他們的手中敬虔人將要受苦,而本章顯明了其中一位暴君的行徑,他依循先前統治者的所作所爲,並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最後導致他們的敗亡。
属灵的因素决定了人类的历史走向
神公义的审判会临到傲慢的统治者
敬虔人虽有暂时的苦难但终必解脱
预言的目的
预言的目的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f.卑鄙的人(十一21〜45))
卑劣的君王之中最可鄙的一個,是藉諂媚得權勢的篡位者。他全心追求個人的野心,但這將引他和比他更強盛者爭戰,他在受挫後的惱羞成怒中把怒氣出在神的子民身上。
學者們普遍同意安提阿古‧依比芬尼(公元前175〜163年)符合這裡的描述,但我們仍不免納悶,爲何聖經用這麼多篇幅記載一個在公元前二世紀(對我們來說)並不著名的傲慢人。爲什麼他會成爲特殊啓示的主題,而且爲什麼基督徒應該要注意這個人?
以色列南北國的被擄一直是先知警吿的主題;當世界的強權席捲北國而後南國的時候,南北國並無理由可以控訴神不公義。基督徒對於那時期的歷史相當熟悉,這有助於了解這裡的故事如 p 222 何影響了神的子民。南北國被擄是神的作爲,旨在懲罰他們,但神也計畫了要讓他們歸回。如今他們旣已歸回,在神的門徒訓練學校卻還有另一個功課有待學習。亞述和巴比倫帝國的君王雖統管世界,但他們並非德行的典範。他們侵略聖地並將神的子民抛到全地的各處,而尼布甲尼撒更摧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和至聖所。安提阿古不同於這些君王之處,在於他想要強迫採用特定的意識型態來統一國家。尼布甲尼撒曾一度嘗試如此作(三章);而即將到來的君王將使用宗教作爲實現他想法的主要工具,因此便在忠於那位向子民啓示自己的獨一眞神,以及主張以外交手腕向世界妥協、放棄絕對標準這兩種生活方式之間,產生了衝突。在勢力不均衡的爭鬥中,神忠心的僕人將遭受極大的痛苦。「教會」受逼迫的時代於是開始。
因此,本章乃對許多世代的信徒說話,它的範疇並非僅限於公元前二世紀而已。衆統治者必然全心想要實現他們的野心而不管是非對錯。安提阿古乃是之後許多統治者的範例,所以作者在此表達了對安提阿古之手段和其勢力進展的關切。
解經講道注釋叢書 24:但以理書(繁體) (c)有關末世情境的文學語詞)
唯有當我們能透視每個零碎個體的影像來深入進去看那藏在整個啓示文學裡對於創造之主活生生的確信,從中看到了啓示文學所要宣講的神學眞理乃是:(a)上帝在世界與邪惡交手的方式最後將確定是正確並得到勝利;(b)因爲上帝對於邪惡是完全的排斥,所以必將會把各種的邪惡都消滅掉;(c)因爲對於所曾實行了的善及所曾顯示出的順從都證明是正確的,這些都必成爲「聖民們」的希望來源;(d)所有親善友好的人不僅只平淡的生活,他們更可冀望藉由他們忠實誠信的行爲來使別人也看到未來人人也將可以有這種的生活品質。即使在今日人類罪惡日漸嚴重的情形下,對於上帝拯救的目的必將達成的確信將能幫助那些確信以忠實誠信來行事爲人的人得到力量,來著手處理有關人類的戰爭與和平、公義與迫害、慈愛與偏執之間的重大問題。
對於但以理書作者所屬的那一群敬虔派的人來說,當他們面臨被號稱爲「瘋子Epimanes」的安提阿哥四世焚毀他們的律法書(Torah),把他們受割禮的男嬰掛在死去了的母親頸子上時,但以理書確實給了他們勇氣來繼續忠誠的持守他們對上帝的信仰。而但以理書對於我們又能有什麼樣的作用呢?從書中所傳達給我們的信息一上帝最終必將勝利、祂從塵土中挽救祂所愛的人、以及 p 231 所有的忠信者已經預嚐了上帝勝利後的情形,所有這些都讓忠信者獲得力量來共同建造一個愈來愈如同上帝國的世界。至於在但以理書10~12章的主要信息能使每一個時代的忠信者能有更堅強的過渡倫理,就是能像但以理書1~6章裡但以理及他的朋友們在巴比倫及波斯宮廷中所展現給我們的那種在艱苦危險中仍胸懷期待、希望、及生活有力的優美倫理。
上帝与世上邪恶势力的对抗将会到达顶峰
上帝会因着世上掌权者的悖逆进行审判
圣民会受苦但最终会被平反
预言成爲神子民希望的來源
即使在人類罪惡日漸嚴重的情形下,上帝拯救的目的必將達成
见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压迫下上帝子民的回应
在压迫下上帝子民的回应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f.卑鄙的人(十一21〜45))
32、33.被巧言所勾引的人以及認識神的子民之間有兩極化的對立,這是接下來幾節經文的主題。迫害淘汰了猶豫不決的人。人們若不是和執政掌權的人同盟而違背聖約,就是剛強行事(字義即「行」,和30節一樣)。反抗的運動由民間的智慧人(maśkîlîm)所組成;解經家們偏向認爲這裡指的是一個被稱爲「智慧」的宗教團體。解經家們引述歷史(馬喀比書上卷二42)來支持他們的觀點,因爲法利賽人的祖先Hasidim(譯註:此乃猶太人的一個教派),或被稱「敬虔人」,在反對強制施行希臘生活方式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智慧人」這個詞最佳的定義是它在本卷書中的用法。智慧人是認識神的人(32節),他們使 p 227 多人歸義(十二3),且他們有能力可以明白(十二10)。它就是一章4節的「通達」和一章17節神所賜應用各樣知識的能力。雖然在遇危機時,這恩賜能夠提供解決之道,就像本卷書一開始的幾章所顯明的一樣,但在這裡的情況下,成功則需要付上受苦的代價。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f.卑鄙的人(十一21〜45))
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們因爲神不尋常的干預而得以死裡逃生,但這裡的警吿是:事情並非總是如此。倒在刀下,或被火燒,或被擄掠搶奪總結了古往今來忠心的信徒所受的苦。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f.卑鄙的人(十一21〜45))
對但以理書的作者來說,就如他所記錄的天上使者之話語,在神的計畫中逼迫自有其煉淨的目的,到了定期神亦必終止它。馬嘻比反抗運動並未有任何決定性的結果,因爲在政治獨立之後它還持續掙扎著,而政治獨立在許幹(John Hyrcanus)及其繼任者手下達成了之後僅維持短暫的時日,所有的優勢都因內部不和以及與權力繼承相關的複雜問題,而一點一滴地消耗殆盡。
迫害的来临会淘汰信仰不坚定的人
外在的危机不一定由神超自然的介入来化解
到了定期神会出手制止对信徒的逼迫
对政治压迫的回应
对政治压迫的回应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e.北方對抗南方(十一10〜20))
13.占優勢的軍隊和補給造成情勢的逆轉,「當所定的年數滿了」(NEB)。
14.作者在此首次提到猶太人的反應,因此這些軍事行動必然有許多是在猶太人的土地上進行的。有些猶太人會和侵略埃及的人站在同一陣線,因爲當時猶太人應該是被埃及人管轄。他們是懷有特別心態,即異象(ḥāzôn)的強暴人(字義即「暴力之子」、「革命份子」),姑不論這異象是否是被耶和華的先知所感動的,但他們想達到異象的手段絕對不是出於神的,並且他們的努力必將失敗。
15、16.北方王的進攻將帶來決定性的勝利。一些猶太革命份子無法達成的,將由北方王完成,因爲無人站立得住。天上來的使者在一切力量的源頭,以管轄者的立場發言;在被動動詞的背後其實是神主動的意志,祂使這人降卑,使那人升高(詩七十五3〜7)。北方王無疑會以爲,他因較佳的策略和預備而贏得勝利,但勝利只是因爲他的任意而行其實正符合了神當時對他的計畫。猶太那榮美之地(參41、45節和八9),蒙眷顧成爲耶和華華美尊榮的地方(賽四2),如今因不忠已被完全交付在北方王的權能之下。希伯來文不同的母音發音便有不同的意思,參「他必有能力毀滅它」(NIV)。神並未計畫給予人政治的烏托邦,即使是神的子民亦不例外。
35-45节的身份问题
Daniel ((5) Prophecies concerning the End Times (11:36–12:3))
Those who adhere to the Maccabean thesis maintain that vv. 36–45 continue to speak of Antiochus IV Epiphanes. However,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with this position, not the least of which is the fact that much of the historical data set forth in these verses (even in vv. 36–39) is impossible to harmonize with Antiochus’s life.83 For example, Antiochus did not exalt himself above every god (vv. 36–37), reject “the gods of his fathers,” or worship “a god unknown to his fathers” (v. 38); on the contrary, he worshiped the Greek pantheon, even building an altar and offering sacrifices to Zeus in the Jerusalem temple precincts. Daniel also predicted that this king “will come to his end” in Palestine (v. 45), but it is a matter of historical record that Antiochus IV died at Tabae in Persia.
Exegetical necessity requires that 11:36–45 be applied to someone other than Antiochus IV. The context indicates that the ruler now in view will live in the last days, immediately prior to the coming of the Lord. Verse 40 reveals that this king’s activities will take place “at the time of the end” (cf. 10:14), and the “time of distress” mentioned in 12:1 is best understood as the same “distress” (the tribulation) predicted by Jesus Christ in Matt 24:21 as occurring immediately before his second advent (Matt 24:29–31; cf. Rev 7:14). But the clearest indication that this “king” will live in the latter days is that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saints will take place immediately after God delivers his people from this evil individual’s power (cf. 12:2). Of course, the resurrection is an eschatological event. Finally, vv. 36–39 seem to introduce this king as if for the first time.84
p 306 Daniel previously had described this person (chaps. 7 and 9) and expected the reader to recognize him without an introduction. He is none other than the “little horn” of Dan 7 and “the ruler who will come” of Dan 9:26. He is known in the New Testament as “the man of lawlessness” (2 Thess 2:3–12), the “antichrist” (1 John 2:18), and the “beast” (Rev 11–20). Interpreting this passage to foretell Antichrist has been a widely accepted view since ancient times (e.g., Chrysostom, Jerome, Theodoret), and Young rightly calls this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Christian Church.”85 Almost sixteen hundred years ago Jerome declared: “Those of our persuasion believe all these things are spoken prophetically of the Antichrist who is to arise in the end time.”86 Today the majority of both amillennial (e.g., Young) and premillennial (e.g., Archer) scholars interpret this king to be Antichrist.87 In reality a description of Antichrist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surprising in a context with Antiochus IV, for both of these oppressors of God’s people have previously been given a prominent place in Daniel’s prophecies (cf. chaps. 7–9). Thus Gabriel had now ceased to speak of Antiochus and had begun to describe the one he closely resembled (or typified), the eschatological Antichrist.
Preaching Christ from Daniel: Foundations for Expository Sermons (“The King Shall Act as He Pleases” (11:36))
Steinmann observes that “there are two plain indications in the text that the king who is the focus in 11:36–45 is not the same as the king of the north in 11:21–35. First, 11:35 ends with the notice that the persecution of Antiochus will refine God’s people ‘until the time of the end.’ … From that, it is reasonable to infer that the next part of the prophecy will begin a discussion about ‘the time of the end.’ … Second, 11:36 introduces the king in a unique way. He is simply referred to as hamelek, ‘the king.’ No Hellenistic king prior to 11:36 is ever referred to simply as ‘the king.’ … Therefore, there are good indicators that there is a change of both timeframe and subject between 11:35 and 11:36.… This signals that this king is not a Hellenistic king, but an eschatological king who will arise at ‘the time of the end’ (11:35, 40; 12:4, 9).”40
但以理((5)關於末世的預言(11:36-12:3))
那些堅持馬卡比論點的人堅持認為vv。 第 36-45 章繼續談論安提阿古四世主顯尼。 然而,這個立場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事實是,這些經文(甚至第 36-39 節)中提出的許多歷史數據不可能與安提阿古的生活相一致。阿古並沒有高舉自己高於一切神(36-37節),拒絕“他列祖的神”,或敬拜“他列祖所不認識的神”(38節); 相反,他崇拜希臘萬神殿,甚至在耶路撒冷聖殿內築壇祭祀宙斯。 但以理也預言這位國王將在巴勒斯坦「走向滅亡」(45節),但歷史記錄顯示安提阿古四世死於波斯的塔巴伊。
解經的必要性要求 11:36-45 適用於安提阿古四世以外的其他人。 上下文表明,現在所討論的統治者將生活在最後的日子,即主即將來臨之前。 第 40 節揭示這位王的活動將在「末時」發生(參考 10:14),而 12:1 中提到的「患難的時候」最好理解為同一個「患難」(大災難)。 )是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24:21 中預言的,發生在祂第二次降臨之前(馬太福音24:29-31;參考啟示錄7:14)。 但最清楚的跡象表明,這位「王」將活在末後的日子裡,就是在神將祂的子民從這個邪惡的人的權勢下拯救出來後,聖徒的復活將立即發生(參見12 :2)。 當然,復活是個末世事件。 最後,vv。 36-39 似乎是第一次介紹這位國王。
p 306 丹尼爾之前曾描述過這個人(第 7 章和第 9 章),並希望讀者無需介紹就能認出他。 他正是但 7 章中的「小角」和但 9:26 中的「將來的統治者」。 他在新約聖經中被稱為「不法之人」(帖後2:3-12)、「敵基督」(約壹2:18)和「獸」(啟11-20)。 將這段經文解釋為預言反基督者自古以來一直是一種廣泛接受的觀點(例如,金口、傑羅姆、西奧多雷),楊正確地稱其為「基督教會的傳統解釋。」85大約一千六百年前傑羅姆宣稱:「我們相信所有這些事情都是關於將在末世出現的敵基督者的預言。」86 今天,大多數非千禧年派(例如楊)和前千禧年派(例如阿徹)學者都將這位國王解釋為敵基督者。因為這兩位壓迫上帝子民的人之前在但以理的預言中都曾被賦予了顯著的地位(參見第7-9 章)。 因此,加百列現在不再談論安提阿,而是開始描述他非常相似(或代表)的末世反基督者。
從但以理傳講基督:解經式講道的基礎(「王要隨己而行」(11:36))
史坦曼指出,「文本中有兩個明顯的跡象表明,11:36-45 中的焦點王與 11:21-35 中的北方王不同。 首先,11:35 結束時指出,安提阿古的迫害將熬煉上帝的子民,“直到末日。”…由此,可以合理地推斷,預言的下一部分將開始討論“上帝的子民” 。 他被簡單地稱為哈默萊克(hamelek),「國王」。間,時間範圍和主題都發生了變化。 12:4, 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空 一作:崩云)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同:樽)
帝国兴替应有时,南北强权暂比之
盟约缔结随宜解,北王干戈审判迟
王恼焚渎历多日,圣城层出智慧士
训诲众人刚强心,余民洁白定期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