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著真正的平安:罪人的赦免之路 (2)
Sermon • Submitted • Presented
0 ratings
· 8 viewsNotes
Transcript
得著真正的平安:罪人的赦免之路
得著真正的平安:罪人的赦免之路
聖經經文: 路 7:36–50
聖經經文: 路 7:36–50
摘要: 這段經文講述了一位罪人婦女如何來到耶穌面前,藉著她的悔改和信心,獲得了赦免,並在耶穌那裡找到了真正的平安。
這段經文提醒我們,即使我們有過去的罪和失敗,只要我們真心悔改,回轉向耶穌,就能夠得到赦免與平安。它鼓勵人們面對自己的懦弱和缺陷,不再隱藏,而是轉向基督尋求心靈的安慰與釋放。
教導: 這篇講道教導我們,真正的平安來自於認識和接受基督的饒恕。我們的過去不再定義我們,因為耶穌的愛能夠覆蓋所有,帶來根本的改變。
這段經文如何指向基督: 在整本聖經中,耶穌始終是罪人的朋友和救贖者;祂的來臨是為了拯救失喪的靈魂,這段經文具體表現出祂的恩典和饒恕。
整體想法: 罪人藉著悔改和信心,能在人生中找到真正的平安,因為耶穌的饒恕和愛是無條件的。
推薦研究: 在準備這篇講道的過程中,你可以利用Logos 聖經軟體來深度研究路加福音的社會文化背景,尤其是對女性的看法以及當時社會中罪與潔淨的觀念。此外,注意經文中描述愛與恩典的對比,這將有助於你更深入分析耶穌如何解釋饒恕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信徒生活中的應用。
引言:十幾年前我換了一個家庭醫生,這位醫生看了我的病例,發現我有好多年沒有做過胸腔X光檢查,於是我就遵照醫生的建議,做了檢查。結果發現我的肺上長了一個4公分的腫瘤。又經過一連串的檢查,證實了那是一個惡性腫瘤。三個月後,那個惡性腫瘤完全地被切除。我除了感謝主的眷顧,我也非常謝謝我的家庭醫生,即時發現我的問題,並且安排醫院來治療我。從此以後,每一次我去看我的家庭醫生,我都會想起他對我的恩惠,也會表達對他的感謝。
轉接語:路加福音裡記載了一個女人,她也用行動來表達她的感恩。這段歷史記載在路加福音第7章36-50節。
我們來看第一點:
1. 愛的勇敢行動
1. 愛的勇敢行動
我們一起來讀-
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和他吃飯,耶穌就到那法利賽人家裏去坐席。 那城裏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裏坐席,就拿著盛滿香膏的玉瓶, 站在耶穌背後,挨著他的腳哭,眼淚滴濕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 請耶穌的法利賽人看見這事,心裏說:「這人若是先知,一定知道摸他的是誰,是個怎樣的女人;她是個罪人哪!」
我們從上文(路加福音7章34節)看到,耶穌常常被當時的宗教領袖們攻擊,他們對耶穌最大的不滿,就是祂常花時間與「不對」的人相處,哪些人是「不對」的人?就是那些被社會看爲低下、不討喜、不該接近的人。他們說祂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
當然,耶穌不是個貪食好酒的人。不過,祂確實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也時常花時間在這些「不對」的人身上。耶穌不僅和稅吏和罪人一起吃飯(路7:34),祂也不拒絕法利賽人的邀請。因為耶穌來到世上是為了尋找並且救贖失喪的人(路19:10)
我們先來看有關於這段經文的歷史背景:
(問)什麼是法利賽人?
法利賽是一個猶太教派,只有男人才能成爲法利賽人。他們是一群自認虔誠的平凡人。他們不是祭司或神職人員,卻認定自己有別於一般猶太人(法利賽這個詞的原意可能是指「分雕主義者」),而且定意要活出自己認爲最能榮耀上帝的生命。他們因此按著自己對上帝律法的認知,嚴格遵行《摩西五經》中的各樣條規與祖先所流傳下來的傳統,並認為唯有合乎傳統的行為,才得以稱義。嚴苛的宗教態度使人對他們產生尊敬,因此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團體。
然而,這也使他們自以爲靈性高人一等,進而輕視其他人。他們以守律法而自以爲義,認為自己比他人更有資格上天堂。他們也強烈反對和拒絕主耶穌。
對法利賽人來說,在餐桌上建立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猶太文化中,吃飯的目的並不是享受食物。一起吃飯是社群中表示友誼的象徵,他們只會邀請與他們社會地位與屬靈程度相當的人一起吃飯。
(問)為什麼法利賽人會請耶穌到他家裏去呢?
在當時,拉比或宗教教師受邀參加宴席是很常見的,尤其是一些有名望的教師。但是我們不清楚這個叫西門的法利賽人,他請耶穌到他家裏去真正動機是什麼。他是真的想多認識耶穌嗎?他覺得自己有辦法讓耶穌成為法利賽人?還是他的目的在於羞辱耶穌?聖經沒有說。
猶太人通常會允許外人在宴會期間在家門口停留,甚至可以進入家中,和客人講話。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這個女人有機會接近耶穌。
這個女人,路加形容她是一個罪人(路7:37),聖經沒有提到她犯了什麼罪,也沒有提到她的過去,但很顯然,她的名聲不好,很可能她以前是一個道德敗壞的女人,是一個淫婦,甚至是妓女。
一個有這樣名聲的女人,照常理說,她是不太可能出現在法利賽人的家裡的。但是當她出人意外的出現在法利賽人家裡的宴會中,她當然知道別人會對她有什麼看法。
不論是兩千年前或是現在,中東的文化對男女關係的界限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一個女人不可能在公開場合觸摸任何不認識的男人,也不可能貿然地進入一群男人當中。
這個聲名狼藉的女人進入一屋子都是男人的法利賽人家中,並且直接前往耶穌身邊。或許是太激動了,她流出了許多的眼淚,多到把耶穌的腳都滴濕了,然後把頭髮放下來,直接去擦抹耶穌的腳,最後,再打破瓶子用裡頭的香膏抹耶穌的腳。
一個女人,光是把頭髮放下這種行為,依照當時的文化,就已經非常可能導致她的丈夫和她離婚,更何況用她的頭髮去擦,還用非常昂貴的香膏或是香油去塗抹一個男人腳。
(問):為什麼一個被人瞧不起,被貼上"罪人"的標籤,被宗教群體唾棄,被社會邊緣化的女人,會不顧一切地闖入了一個陌生人的家裡,不理會可能被人的羞辱,並且以最卑微的方式來到耶穌的面前?
這個女人之前到底有沒有遇見過耶穌?是不是她可能曾經在聽耶穌敎導的羣衆中,受到極大的感動,以致改變了她的生命?或者她可能的確接觸過耶穌,只是聖經上沒有記載?我們並不知道。但是可以確定是,這一切都出自於她感恩的心,所引發出強烈的情感,使她不得不表達出她對基督的愛與感激。並且耶穌也沒有制止她。耶稣大可以立即閃躲或是阻止她;但是祂沒有那麽做。即使知道她的舉止會讓其他在場的人們震驚,耶穌依舊讓她做想做的事。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有一濃妝豔抹、穿著暴露的年輕女子,在主日敬拜的時候,忽然從外面衝進教會,跑上講台,哭著撲向許牧師的情境。
回到兩千年前,當天在西門家裡的人都沒見過這樣的景象。即便這個女人的一舉一動令這個在自己家裡宴客的法利賽人感到難堪,但是耶穌的反應更讓他難以接受。耶穌不但不閃躲,更沒有斥責那個女人。
路加福音記載了這個法利賽人心中的想法:「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祂的是誰,是個怎樣的女人,乃是個罪人。」西門知道這個女人是誰:她一個骯髒、碰不得也不被接納的罪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如果西門清楚這個女人的底細,爲什麼耶穌會不知道呢?如果耶穌連這都看不出來,他怎麼有資格被稱為先知呢?
我相信當時的西門心裡一定想,不論耶穌是什麼人,但他一定不是個先知。
我們來看第二點:
2. 恩典的覺悟與回應
2. 恩典的覺悟與回應
我們一起來讀-
耶穌回應他說:「西門,我有話要對你說。」西門說:「老師,請說。」 耶穌說:「有兩個人欠了某一個債主的錢,一個欠五百個銀幣,一個欠五十個銀幣。 因為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赦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那麼,這兩個人哪一個更愛他呢?」 西門回答:「我想是那多得赦免的人。」耶穌對他說:「你的判斷不錯。」
或許這段經文的故事顯示了理解恩典的重要。耶穌通過比喻引導西門認識到愛與饒恕的關係。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所領受的恩典是多麼的寶貴,我們的愛會更加全然地呈現在基督面前。觀眾可以從這段教導中學習,認識和珍惜基督的饒恕能激發我們全心的愛與奉獻。
3. 信心贏得平安
3. 信心贏得平安
路 7:44-50
可能這段經文展示了耶穌如何賜給悔改者真正的平安。得蒙赦免的女人因信心得著救贖,並且得到耶穌所賜的平安。這顯示出信心在心靈轉變中的作用,無論過去的罪如何深重,耶穌的饒恕完全足夠。教導會強調信心如何釋放我們,使我們在基督裡找到永恆的安慰。
(例證):小時候做錯事-考試作弊被老師看見,但魏老師當場沒有做什麼,只是看著我。可是我那個“作賊心虛”、會被老師“秋後算賬”的擔心,一直揮之不去。有一天,我終於鼓起勇氣,趁四下無人,我走到老師面前,跟老師說“對不起,我以後不會再偷看同學的考卷了”。沒想到,老師居然笑了、並且拍拍我的肩膀,雖然一句話也沒有說。但我知道老師已經原諒我了。
回應詩歌:奇異恩典(不再有捆綁)
在你的人生中,有什麼時候你經歷過基督的饒恕帶來的平安?
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對耶穌的信心,以獲得真正的平安?
面對自己的缺陷和失敗時,你如何能夠轉向基督尋求釋放與安慰?
耶穌在這段經文中展示了哪些特質,讓她獲得赦免和真正的平安?
整體來看,這段經文是如何說明基督的饒恕能改變人的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如何更好地體現對耶穌的信心以獲得真正的平安?
如何在自己的缺陷和失敗面前,找到勇氣轉向基督以尋求釋放與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