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el

Illustration  •  Submitted
0 ratings
· 21 views
Notes
Transcript

問聖經「信」是何物

竟叫人出死入生

前言

1992年9月18日,母親突然中風,全家天昏地暗,常覺「全世界只有我們一家人(在承擔這一切)」。那時在這心情下讀〈創世記〉,看到亞當、夏娃、該隱、亞伯這「第一(唯一)家庭」,就多有一些體會。

亞伯和該隱的處境與選擇

說到這個「第一(唯一)家庭」,您能想像有一天早上起來,發現全台北、甚至全台灣,只住了您們一家人嗎?或許您第一個反應是「真好!上班不會塞車了!」;但是「不上班,那麼吃什麼呢?」;這也是這個家庭要面對的。其實他們不但有身體的需要,更有心靈的需要,而且強烈到我們現代人難以體會。

關於食物,亞當、夏娃未違命於神以前,神原本安排人只吃「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創世記一29),「只有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可喫」(創世記二17)。亞當、夏娃違命吃了後,除了「眼睛明亮、知道自己赤身露體、感到羞恥、進而害怕見到神」(創世記三7-8)之外,外在世界也發生了幾點變化,和這故事有密切的關係:

(一)亞當、夏娃違命吃了那果子後,知道自己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但仍怕見神(創世記三7-10);而後來神為他們用(動物的)皮(註1)作衣服給他們穿(創世記三21)。

(二)地為亞當的緣故受了咒詛(創世記三17)。

(三)人必終身勞苦、纔能從地裏得喫的。人只能喫田間的菜蔬,必汗流滿面纔得糊口(創世記三17-19)。

有了這些線索,我們可嘗試探索他們兄弟倆在選擇職業,或說選擇生活方式時,所面臨外在現實與內在心靈間之間的衝突。

先看亞伯,他牧羊並不能取肉為食,甚至無法取奶為飲(創世記三17-19),那麼他的動機何在?或許部分原因是取羊皮,盼望也能如他父母一樣,蒙神為他作衣遮赤身之羞;〈創世記〉二章25節特別強調「人未違神命前,赤身露體並不羞恥」。換言之,這羞恥之心來自向神犯的罪。亞伯可能誠實面對了自己的內心,意識到其中的問題,盼望回恢復起初的美好,而且重要的是用神的方法恢復。

他不能既牧羊又種地嗎?或說心靈和現實兼得雙收嗎?可能不容易,因為人必汗流滿面纔得糊口〔創世記三17-19〕。「麵包」和「渴慕神、渴慕內心深處的平安」,亞伯選擇了後者。

再看該隱,他選擇種地,而且是赤身露體、汗流滿面,種那已被神詛咒的地,更重要的是他似乎樂此不疲。工作帶來成就感,使他忽略了內心深處的赤身之羞,和對神的害怕,以至最後認為可以將工作成果獻給神,期待神的悅納,或許他覺得只要效法父母取無花果葉編裙(創世記三7)就夠了。其實他也相信神說的一句話:「種地便可得吃」,但他急於自我肯定,未深刻內省。至於亞伯,神並未應許可以取羊皮為衣遮羞,兄弟倆獻祭時,亞伯心中未必像該隱那麼篤定,但多一份謙卑。

悅納誰蒙,頒獎揭曉

創世記四1-8是故事的高潮:「有一日、該隱拿地裏的出產為供物獻給耶和華.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就大大的發怒、變了臉色。……,該隱起來打他兄弟亞伯、把他殺了」。

神先看中亞伯這個人,再說看中他的供物,可見供物並非決定性因素,甚至可說,他們的心態早已決定日後誰蒙神悅納了。這裡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該隱「變了」臉色。希伯來經文原作臉色「下沈」,可能原本該隱是興「高」采烈,認為自己這麼辛苦工作,當然會得神稱許。在神未顯明誰蒙悅納時,可能連他自己也想不到之後會殺了弟弟。其實當時罪初入世界,尚未開毒花結惡果,私慾的玷污可能只如芥菜種般大,外在世界與內在心靈若不細看仍是一片清新,而該隱此時的心靈狀態或許倒與佛教追求的「涅槃」境界相去不遠。

(二)亞伯徒手殺羊。銅鐵利器直到該隱後代才有(創世記四22)。我們腦海中的該隱,多半是面露兇光;但這時亞伯雙手沾滿羊血,相較之下該隱說不定還看起來善良和平些呢。有時我們的心理善於自我防衛,讀到這裡很快對自己說:「我可不是該隱,我除了偶而發發小脾氣外,大部分的時間可都是溫文儒雅的,更別說殺自己的親生弟弟了」。只是這樣就讀不出這故事原本要向我們說的話了。

(三)該隱發覺自己辛苦的成果未被神看中,在當時獨特的環境下,全人被否定帶來的內心不平衡,恐怕是空前絕後的。「空前」很容易理解,「絕後」的理由如下:

(1) 他們倆缺少「人際關係」,兄弟不睦,不容易有同輩從旁緩頰。

(2) 當時既無法律,輿論約束惡念,又無精神文明撫慰心靈。以音樂這重要的心靈慰藉為例,也直到該隱後代猶八才有(創世記四21)。

(3) 當時人的身體狀況遠優於現代人:壽高數百歲(創世記五章)、力大足以徒手種地宰羊,那麼殺人亦不過一步之間,悲劇便這樣發生了。

在責怪該隱弒弟之前,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們有多少惡念是因怕法律輿論制裁而壓抑,是藉他人規勸而平息,又因無工具實現而作罷。

評審的判語

這故事並未就此結束,神並未隨即撇下該隱而去,仍與他有段對話,有對話,就還有機會申訴或認錯;神待亞當,撒母耳待掃羅,拿單待大衛,父母待子女,都是如此。可是該隱和亞當、掃羅一樣,委過在先,便只能聽候神的判決於後了。這段對話在創世記四8-15:

「耶和華對該隱說:『你兄弟亞伯在那裏?』他說『我不知道,…』。耶和華說:『你作了甚麼事呢?…現在你必從這地受咒詛。你種地、地不再給你效力.你必流離飄蕩在地上』。該隱對耶和華說『…你如今趕逐我離開這地、以致不見你面.我必流離飄蕩在地上、凡遇見我的必殺我』。…耶和華就給該隱立一個記號、免得人遇見他就殺他。」

神的宣告雖是判決,但也正中該隱的問題核心。該隱與地過分相連,神便切斷他和地的關係:「地不再給你效力」。而該隱的回答:「你趕逐我離開這地」,乍看是指該隱要搬離現在的地方,經文後面也顯示他確實搬離了,不過「離開這地」不完全是指「離開某地」而已,也有「離開地」,與地斷絕關係的廣泛含義。該隱還說:「以致不見你的面」,可見該隱也渴望見神的面,與神有美好和諧的關係,但他與神的關係是建立在「地」之上,或說建立在他辛苦工作的成果之上。事實上,人是「塵土」造的,「土」和「地」在聖經原本是同一個字,所以該隱愛地,也可說是愛自己的一種投射。而神雖已說「地受了詛咒」,但該隱不服氣,仍拼命埋首種地,認為神理應悅納他的苦勞。

耶穌時代的猶太宗教領袖法利賽人,努力於肉體的行為,正如該隱耕種已被神詛咒的地,企圖憑此蒙神悅納。使徒保羅原本也和他們一樣,當保羅認識神之後,論到這些法利賽人說:「他們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羅馬書十3)。

信是何物

中文的「相信」,英文的 believe,其實都難表達聖經所強調的「信」,倒是藉這故事可以進一步探究,聖經中強調的「信心」究竟所指為何,宗教改革的領袖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加爾文認為「人完全敗壞」,皆在這個脈絡裡。「信者得生,不信者滅亡」聽來實在霸道,不過「信」並不止頭腦「相信」一套道理而已;透過這個故事,這句話可以說得囉唆點:「誠實自省,渴望內心深處得平安脫離懼怕,便尋求造物主所設立的解決之道,雖遇困難繼續堅持者,得生。反之,滅亡」,這也和耶穌撒種比喻所描述的「好土」相同:「…誠實善良的心裡,並且忍耐著結實。」(路加福音八15)。若嫌囉唆,也可簡單點:「內心深處謙卑的人,得生。內心深處驕傲的人,滅亡」。為何強調「內心深處」?因為外表謙卑的人,有時內心深處的驕傲可能更多。慕安得烈有言:「謙卑是個奇怪的東西;當你以為擁有它時,你正失去它。」(註2)。

基督教是洋教?

最後有一點格外值得我們注意,就是最後耶和華「給該隱立一個記號,免得人遇見他就殺他」(創世記四15)。很都人認為基督教是洋教,在此似可注意中文「兇手」的「兇」正是「兄弟」的「兄」加上一個記號“ ×”。是否我們的祖先也知道世上第一個「兇」手,正是一位作「兄」長的,而且後來被立了一個記號「×」呢?(註3)

附注

註1:這裡的「皮」原指「人的皮膚」或「動物的皮」,而不是「樹皮」。

註2:摘自慕氏在其著作《謙卑》中的一段話。

註3:見《孔子未解開的謎》(橄欖基金會出版)或《神給中國人的應許》(道聲出版社)。裡面還介紹了上百個類似的「巧合」。

Related Media
See more
Related Illustrations
Se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