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纲要 第13部分 圣事(9)
信仰纲要 • Sermon • Submitted
0 ratings
· 125 viewsNotes
Transcript
一、圣餐的发展
圣餐礼仪基本规范,从使徒时代就已经开始了。甚至可以说,圣马可和圣雅各制定了这两个礼仪。圣雅各礼,在每一年东正教会的圣雅各日还会使用,虽然他们现在是最常用的是圣金口约翰礼仪。
1、十二使徒遗训
这本书大概是第一世纪最后十年编撰完成。这是一部基督徒团体的手册。从这个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感恩祭是如何举行的。
9:1 关于圣餐, 要这样祝谢:
9:2 首先,为杯祝谢说 : 我们的父, 为着你仆人大卫的圣葡萄树,我们感谢你, 你已借着你仆人耶稣将它表明出来; 愿荣耀归于你,直到永远。
9:3 接着,为擘开的饼祝谢说 : 我们的父, 为着生命和知识,我们感谢你, 你已借着你仆人耶稣表明出来; 愿荣耀归于你,直到永远。”
9:5 正如这擘开的饼, 曾经散布山冈, 而后聚合成为一体, 愿你的教会也从地极聚集,进入你的国度, 因为荣耀、权柄都借着耶稣基督归于你,直到永远。除了奉主的名受过洗的人之外,任何人都不得吃喝圣餐,因为对此,主也曾说:“不要把圣物给狗”。
10:1 你们吃饱之后,要这样感谢,说:
10:2 “圣父啊,我们感谢你, 因你赐下你的圣名住在我们心中, 也因你藉着你仆人耶稣使我们明白知识,信心与永生; 愿荣耀归于你,直到永远。
10:3 全能的主宰啊,为了你圣名的缘故,你创造了万物, 赐饮食给世人享受,因此他们感谢你, 但对于我们,你却藉着你的仆人, 恩赐属灵的饮食和永恒的生命。
10:4 我们尤其要感谢你,因你满有权能。 愿荣耀归于你,直到永远。
10:5 主啊,请记念你的教会, 救它脱离一切凶残, 在你的爱中使它完全, 将这已成圣的教会,从四方的风中聚集在一起, 进入你为它所预备的国度。 因为权柄、荣耀都是你的,直到永远。
10:6 愿恩典降下,并愿这个世界消逝。 和散那归给大卫的上帝。 凡圣洁的人,让他来! 不圣洁的人,要让他悔改。 主啊,愿你来! 阿们。
10:7 你们应让众先知照他们所愿的感恩。
这里是祝圣饼酒的过程。这里提及三个时刻,实际上是重复路加福音22:17-20所记载的三个时刻:
首先,为杯祝谢说……接着,为擘开的饼祝谢说……你们吃饱之后,要这样感谢,说……
特别要注意的是,圣餐,实际上原文意思是为感恩,也就是说,一开始就感恩,并且强调说,这个感恩是只有接受洗礼的人才可以领受。理由也是很有意思:主也曾说:“不要把圣物给狗”。
但是,这里好像没有详细的记载大祝谢文的内容。难道是不存在的吗?实际上,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很大的可能性是,这块是属于圣职人员的内容,因此是不能写在团体手册上公开给回中。并且在聚会的开始的时候,主礼的人都是已经开始陈述了。就像犹太人逾越节的晚餐的时候,他们也是一开始就追诉他们祖先出埃及的叙述。
2、游斯丁的《第一护教辞》
本书大概是写于148-161年之间。这是献给罗马皇帝,为基督教辩护的内容。在此书的第67章有如下内容:
在日曜日,住在城市或乡间的信友们都被召集一起,不是四散各处,而是赶往同一的集会地点,举行唯一的庆祝。他们聚会时这样组织的:团体聚会的领导者就是“主礼”,而“主礼”这一个专有名词专指主教,主教的功能不单只是礼仪或敬礼的功能而已,他还必须留心穷人的需要。在团体聚会当中,除了主教之外,还有执事和读经员等的职务。
当人们齐聚完毕,包含读经、宣讲圣道、和一般祈祷的圣道礼仪于焉展开。只要时间许可,这聚会团体总会诵念使徒们的实录或回忆录(新约),以及按章节诵读先知书(旧约)。在读经之后,主礼总会劝勉每一个人要将所听到的主的教导,实践在生活当中。
在此书的第65章,就论及在洗礼之后,圣事时如何举行的:
信服并接受了我们教导的人,我们给他施洗之后,就把他领到那些称为弟兄之人聚集的地方,目的是共同为我们自己、为受洗[得光照]的人,也为各处各方的人献上热心祷告,叫我们晓得真理后,也可以借着我们的行为被算为配得,就是配算为良民、守诫命的人,从而可以靠永恒的救恩得到拯救。祷告结束后,我们彼此亲吻致意。然后把饼和一杯兑水的酒递给主持的弟兄,他拿起来,奉圣子、圣灵的名,将赞美和荣耀归于宇宙之父,再献上相当长的感谢辞,感谢他算我们配领受他手上的饼和杯。主持人结束祷告和感恩后,在场的众人就共唱“阿们”表示认同。阿们这个词是希伯来语里对yévotto(但愿如此)的回应。主持人致完感谢辞,众人表示认同之后,那些我们称为执事的人就给每个出席者分一份祝谢过的饼和兑水的酒,也给那些未出席的人带一份回去。
这里实际上比较详细的告诉我们关于洗礼之后,圣餐礼是如何进行的:
在兄弟的爱之中进入教堂。 会众祷文:为自己、为新受洗的人、为各处各地的人们。 平安礼:彼此亲吻致意。 准备饼酒。 大祝谢文和阿们。 执事分圣体血,也送给没有出席的弟兄姊妹。
圣餐礼也被称呼为感恩,甚至游斯丁称呼被祝圣之后的饼和酒为感恩。
在感恩祭开始之前桌子上没有饼和酒的,是需要在准备环节呈上去的。
关于酒之中为何参杂水,现在的解释是水和酒的参杂代表了基督的神人二性。
3、希坡律陀《使徒传统》
启 愿主与你们同在。
启 愿主与你的灵同在。
启 你们心里当仰望主。
应 我们心里仰望主。
启 我们当感谢主。
应 我们感谢主是应当的。
然后他要祷告说:
上帝啊,奉你的爱仆耶稣基督的名,我们感谢你,因为你在这末期,差祂到世上来,作我们的救赎主和你意旨的使者。祂是你的道,与你分不开;你藉着祂创造了万有,并且喜悦祂。你从天上把祂遣入童女的腹中,祂住在她里面成了肉身,既由圣灵和童女而生,就被彰显为你的儿子。祂为要成全你的旨意,并要为自己赢得一种圣洁的百姓,当祂来受难的时候,祂伸开手,以求藉着祂的死,叫那些信你的人得自由。当祂被卖甘心受死时,祂为要废掉死,折断魔鬼的锁链,践踏地狱,赐给义人光亮,设立疆界,并彰显袍的复活,祂便拿起饼来,向你祝谢了,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又拿起杯来说:“这是我的血,为你们流出来的。你们每逢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
所以我们既记念祂的死和复活,就向你献上饼和杯,感谢你,因为你算我们配站在你的面前服事你。
我们恳求你差遣你的圣灵降临到你圣教会的奉献上;恳求你把它们集合为一,使凡分享它们的圣徒,都充满了圣灵,叫他们的信仰在真道上得以坚固,而我们也好赞美荣耀你。这是奉你仆人耶稣基督的名,但愿在圣教会中荣耀,尊贵,藉着祂归于你和圣灵,从今时直到永远,世世无穷,阿们。
这个是最古老的大祝谢文,或者是感恩经。在这大祝谢文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与我么现在公祷书非常类似的结构。
称之为感恩经,是因为这祈祷文之中,我们会很明显的发现其中的主题:
第一,纪念:这个纪念和我们的回忆是有区别的。这个目的是要唤起人们对耶稣基督的回忆,并且临现在当下。这个主题表明了感恩祭的行动是我们借着纪念基督的死亡和复活,我们奉献基督的体和血。为了唤起记忆,并且使之重现,我们追念耶稣基督建立圣体圣事的叙事就非常的重要。也是一个基础性的内容。
第二,感恩:在这个经文之中,唤起了上帝奇异恩典,指的就是降生成人的道额的创造以及救赎工程,他的死亡和复活为世界带来了救恩。每一件都是以感恩、感谢的眼光来呈现的。特别是最后三一颂赞: 这是奉你仆人耶稣基督的名,但愿在圣教会中荣耀,尊贵,藉着祂归于你和圣灵,从今时直到永远,世世无穷,阿们。
之后的感恩经,都是按着这个模型编撰的,就是后面加上了圣哉、圣哉、圣哉……和代祷文之外,大体的结构都是类似的。
4、4世纪之后的发展
在东方教会,有不同的礼仪。耶路撒冷是主受难之地,也是众多朝圣者的目的地,安提阿,亚历山大、君士坦丁堡,不同的地方都是有不同的礼仪发展。
但是,在西方,由于西方本身大部分地区是属于文化底蕴浅,所以,大概只有三个城市成诶礼仪的中心,发展出礼仪的传统。
第一,就是罗马,当初罗马帝国的首都,使徒彼得保罗殉道之处,基督教世界之中最崇高的位置,所以,现在罗马教会的礼仪就是罗马礼。
第二,米兰礼。安博礼(英语:Ambrosian Rite)又名米兰礼,是天主教西方教会拉丁礼中的一种礼拜仪式礼仪,由曾任米兰主教的圣安波罗休所建立因而得名。主要使用于意大利米兰及附近地区。也用于西仪东正教会(英语:Western Rite Orthodoxy)中。
第三,西班牙礼。这个礼仪是与高卢礼仪是非常的相似。
罗马礼之中,有一个最早的罗马正典。里面包含几个感恩经。这些感恩经最大的不同就是开头的部分。最古老的感恩经已经在米兰被发现,很可能是来自圣安波罗休主教的手笔。在高卢和西班牙礼之中,只有主耶稣基督在最后晚餐建立圣体圣事的叙述的话语是不变的,而这个前后的经文则是按着每一次不同的时间而有所不同。
现在新礼弥撒的第一式感恩经就是来自这个罗马正典。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求恩祷词之中,提及一连串圣人的名字。
「我們聯合整个教会,首先紀念卒世童貞榮福瑪利亞──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天主之母,並紀念聖母淨配聖约瑟,及你的聖使徒和殉道者:彼得和保罗、安德列、雅各、约翰、多马、雅各、腓利、巴多罗买、马太、西门和达太、理諾、格來多、革利免、西斯多、高爾乃略、西彼廉、老楞佐、克利叟高尼、若望和保祿、葛斯默和達彌盎,以及所有聖人;藉他們的功勞和祈禱,求賜我們在一切境遇中,蒙受你的護祐。因我們的主基督。亞孟。
实际上,根據一般禮儀學者的研究顯示,「感恩經一」與主後第四世紀的一篇禮儀作品,米蘭主教聖安博(330/340-397)的《論聖事》中所記載的感恩經很相似。這篇作品是安博主教向新領洗者解釋聖洗及感恩祭的意義的講話。
除了米蘭禮外,「感恩經一」的代禱部份,就是我们上面列举出来的经文,與東方亞歷山大禮的感恩經中的代禱,幾乎完全一樣。
也就是说,实际上,从四世纪开始,教会的礼仪不仅仅百花齐放,同时,也是比较统一和类似的结构。
实际上,西方教会最终圣餐礼仪的统一是在特利腾大公会议统一,从此之后罗马教会就进入一本礼仪弥撒经书的时代,统一使用拉丁文,不可以使用本地语言,虽然之前都是用拉丁文了。而且特利腾的礼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现在天主教徒如果说特利腾应该指的是1962年的特利腾弥撒礼规。我们安立甘弥撒经书所翻译是则是1910年特利腾弥撒礼规。
对于欧陆的改革者来说,他们则是不重视圣餐礼仪,而是仅仅使用以前礼仪之中圣道礼仪部分,或者是日课中的早晚祷部分。
二、公祷书圣餐礼仪简单解释(1928)
1、进堂:
2、主祷文:
3、求洁心祷文:
「求洁心祷文」(Collect for Purity)沿自早期八世纪英国坎特伯里修道院院长的圣额我略之祷文。此祷文采自诗篇51篇10节的精神(上帝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也是庆祝圣灵恩赐的圣餐崇拜之祝文。以前求洁心祈祷是主礼团之进堂前祈祷,但后来有感此祷文实对全体会众预备心灵以参与崇拜有莫大裨益,故编排于崇拜开始时作全体会众之祈祷,以预备心灵开始崇拜,提醒我们上帝乃是渗透每一个人内心的上帝。不过,这祷文最初只由主礼人宣读,但在今天教会的礼仪中,此祷文已改由全体参礼者同诵。当我们诵念此祷文时,应以最真诚、开放自我的态度,祈求上帝先洁净我们的内心,以参与耶稣基督所设立的圣事。根据《公祷书》的设计来看,崇拜是以求恩成圣开始的。圣餐礼文以「求洁心祷文」开始,意思是祈求上帝之恩,赦免以往的罪。便能自此以后,常常遵行所读的诫命。读书信与福音书,除了是让弟兄姊妹能听到上帝的话之外,同时更是指出了圣经为一切的权威。最后的领受圣餐则以宣召、认罪开始,谦恭的来到上帝的面前,领受耶稣的圣体与宝血。
所以,接下来就是十诫认罪。如果不诵读,就要诵读主耶稣所说的律法和先知的总纲,然后唱或者读垂怜经。
4、垂怜经
Kyrie eleison 529年时由拜占庭礼仪中取用,是弥撒中极为古老的一部分。也是西方教会礼仪之中,唯一一个保留了希腊文的内容。
5、祝文
英文是collect,拉丁文是collecta,是收集的意思,天主教翻译为集祷经。当初中华圣公会以中国之文化,翻译为祝文。祝,就是人在神面前祭拜祈祷的意思,与神沟通。按着中国传统文化,每逢节期,就必须在祠堂或者庙宇由德高望重之长辈诵读祭天之文,此文被称呼为祝文。所以,这个翻译的十分恰当,圣品人在祭坛前领读,代表整体会众向上帝献上祈祷。这部分是礼仪之中最古老的部分。从使徒时代就开始有的礼仪习惯。
6、第一经课:
书信经课。诵读使徒先知的作品,这个也是礼仪之中最古老的部分,是从使徒时代开始的。有区别的是,之前是有诵读旧约部分的,大概到了第四世纪左右就逐渐的不再诵读旧约部分,或者是仅仅少数被诵读。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当然很多普世圣公会开始接受《通用弥撒经课表》之后,又加入了旧约和诗篇的诵读。在我们的公祷书之中,是没有的。因为按着以前圣公会的习惯,在举行主日圣餐礼之前必须要举行主日的早祷,而早祷之中,已经诵读了诗篇和旧约的内容。
7、升阶咏
经课之间的歌咏,公祷书之中,没有大字提醒,又小字体提醒,就是在两段经课之间是要唱颂歌的,现在一般的圣公会都是唱着哈利路亚,举行大升礼。这个习惯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礼仪,从特土良开始就已经存在,奥古斯丁也提及这个习惯。可能是从安提阿经由米兰进入到罗马教会的。
8、第二经课:
福音经课。诵读有关耶稣的内容,这个也是从使徒时代就开始的。即便四福音还没正式写成。在基督徒中间就已经有关于耶稣生平事迹行实的著作产生。他们每次聚会都要诵读相关的内容。
9、证道
讲解圣经也是从使徒时代就开始有的部分。甚至可以说,在旧约会堂时代开始就已经有的部分,只不过他们解释的是旧约的律法和先知的书,现在证道的核心是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
10、尼西亚信经
信经是基督教基本教义的集大成者。但是,这并非是基督教的独创的。早在以色列在旷野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认识到宣认自己的信仰是何等的重要,甚至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个宣信的部分被称为“示玛”:
6:4 “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 神是独一的主。
6:5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
6:6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
6:7 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
6:8 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
6:9 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
所以,读圣经为什么在我们的信仰中那么重要了。因为圣经会告诉我们关于上帝的知识,让我们去纪念上帝,与纪念相反的是忘记,罪人忘记上帝,义人则是一生一世思想上帝的律法。纪念就是要我们活出和杏出我们所纪念该怎样活,该怎样行事。
所以,我们应当站在上帝的祭坛前面,宣认我们的信仰,宣告我们的上帝是独一的上帝。所以,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没有任何的分界线,因为他是历史的主宰,所以,这个信仰是从我进入到我们,信经虽然是我信开始,但是,却是大家共同的宣读,不仅仅是这个时代和我在一起的人宣读,也和那些已经去世的人,还有将来要来的人都一起宣信上帝。:“起始和现在都属于基督,他是始,他是终,万有的真源,寰宇的依归。时间属于他,世代属于他;光荣与权能也属于他,直到永远。”
起初信经并非是在圣餐礼之中使用,而是在圣洗礼之中使用的。当接受洗礼的人站在洗礼池边上,主礼就会问他说,你信全能的父上帝吗?领洗者要回答说:我信。
然后施洗者要按住那放在领洗者头上,给他施洗一次,然后问:你信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因着圣灵由童女马利亚所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了,葬了,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后升天,坐在父的右边,将来必来审判活人死人吗?当他回答说:
我信。
又给他施洗一次。施洗者再问他说:
你信圣灵,一圣教会,肉身复活吗?
领洗者要照样回答说:
我信。
再给他施洗一次。
此后,当他由水里上来了,那长老要以祝谢的膏油抹他,说:我奉耶稣基督的名,用圣油膏你。
当每一个领了洗的人擦干了身体之后,要立刻穿上衣服,被领人教会。
一般信经是放在讲道之后,因为那个时候教会婴儿洗礼还没完全普世,圣道礼仪是慕道友唯一可以参加的礼仪。因为在慕道友礼仪结束之后,就离开崇拜场所。讲道结束之后,慕道友就要被遣散了。然后用信经,也就是认信开始圣餐礼仪。这个逻辑上是非常合理的。因为认信是对于慕道友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已经领受洗礼的信徒才是有意义的。
但是,我们的公祷书上却是反过来。是先信经宣告,然后才是讲道。这个是克兰麦打主教的调整,因为他有另外一个逻辑:
他认为圣道礼仪作为信仰的教导,从旧约到新约,从福音到教会,都是一脉相承,而信经是教会对上帝在历史之中的启示所制定和整合的信仰的总纲,应该和经课是一体的。所以,讲道被放在信经之后,从圣经和信经所涵盖的信仰内容得以整全地被宣讲,以至于上帝的道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也作为当前教会在世界的见证。
11、献礼
万物都从主来的、我们所献与主的、都是从主得来。
这个环节是侍从收取奉献的环节。这个环节之中也是预备饼和酒的环节。收取了奉献之后,牧者是要摆放在祭坛上,然后感恩祈祷。这里的意思是要拿出和奉献。
第一,从礼仪的角度来看,是要会众拿出,就是舍弃的意思,那些饼和酒以及奉献都是从会众之中呈现出来的,这个是群体的象征,也是每一个信徒甘心乐意献给主的。这个动作不起眼,但是也是很重要的,是象征着把自己奉献出来给上帝使用。这个礼仪是从游斯丁时候就已经有了。
最早的方式是每一个信徒都带着食物,然后收集之后在集会结束之后一起吃。这个和哥林多教会里面所进行的有一些类似。
第二,献礼和奉献,是我们参与基督的奥秘。我们奉献并非上帝缺少什么,而是希望人一起参与其中,这个是上帝创造的本意。我们本来也没有什么,而是上帝给予才有的。那么,有能力奉献理当感恩,而不是骄傲。因为上帝赐给我们的超过我们实际所需要的。这个也是表示我们参与上帝的创造之中。
12、大祝谢文
若與一六六二年公禱書內所用的名稱「祝聖餅酒禮文」(The Prayer of Consecration)比較,「大祝謝文」這名稱的使用,是回歸到猶太人對於祝聖(consecration)的概念,含有感謝(Thanksgiving)的意義,同時亦道出主耶穌在設立逾越節晚餐時四個動作中的第二個:祂在拿起(take)餅和酒後,就為此感謝(或譯祝謝)(give thanks)。在探討大祝謝文的內容和結構前,讓我們先看看它是怎樣從猶太及早期教會的傳統發展出來。
背景一:猶太人用餐禱文
當我們細讀大祝謝文的內容時,會發覺它與猶太人常用的用餐禱文甚為吻合。猶太人用餐中採用的禱文,是由主禮以「你們心裡當仰望主」請全體起立回應,然後請求准許他代表會眾祈禱:「我們應當感謝我們的主上帝」,會眾作出同意:「感謝讚美我們的主上帝是應當的。」這正是猶太人祝謝方式(berakoth)。猶太人祝謝上帝所賞賜的,一方面是對上帝的讚美和感恩,以及稱揚上帝的聖名,稱頌祂為創造者、保存者和救贖者,另一方面,更是承認這些賞賜都本屬於上帝,因祂創造天地萬物,我們接受的乃是一項神聖的交託!
隨後,正如在一切節期的用餐一樣,猶太人藉此讚美上帝的創造,更感謝祂拯救以色列民出埃及之中的良善與憐憫,並祂豐富的供應。他們回顧上帝的作為,並為以色列獻上禱告,願上帝的國度早日來臨。他們用餐後是以主人與客人的對答作結,以表達他們讚美上帝的意願:
主人:「我們應當感謝我們的上帝……」
客人:「上主之名當受讚美,永世無盡。」
主人:「……我們為著能在祂的仁愛中有份,我們讚美祂。」
客人:「願讚美歸於祂,因我們能在祂的仁愛中有份,並在祂的聖善中生活。」
禱文最後以全體會眾同聲回應「阿們」作結,此亦源自於猶太傳統,代表他們共同表達與確認參與禱文的宣告之中。
這樣看來,今天我們採用的大祝謝文,便是將猶太人的概念以基督教的辭彙演繹出來了。
背景二:希坡利陀的使徒傳統
早期的基督徒群體大致採用猶太人用餐禱文大綱並作出修訂,特別是加上基督克勝罪惡與死亡之工作。在第二、三世紀時,大祝謝文曾以不同形式出現,其中對後世大祝謝文的發展有深遠影響的著作,則為主後約二一五年希坡利陀(Hippolytus)的《使徒傳統》(Apostolic Tradition),該大祝謝文大綱為序禱啟應(Sursum corda)、為上帝的創造、道成肉身及救贖感恩、設立聖餐(Institution)、追念基督受死與復活(Memorial或Anamnesis)、奉獻餅和酒、祈求聖靈降臨(Invocation或Epiclesis)、讚美上帝及全體以「阿們」回應作結等八部份。
值得留意的是,中間有三部份並非源自猶太人的用餐禱文:
第一是設立聖餐,與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所說的相似(參閱林前11:23-25-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有古卷:擘開)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對於不熟悉猶太用餐習慣和聖餐禮儀的外邦人來說,這部份尤為重要。
第二是「追念」,扼要述說上帝在基督裡的作為,為拯救世界奉獻己身為餅和酒,透過追念上帝為我們所作的,我們是在現場參與其中。
第三部份則懇求上帝差遣聖靈臨格於「聖徒」之中(聖徒即指一切屬基督之人),當領餐者分享餅酒時,同時領受上帝藉以賜予之合一與聖靈充滿;後來「為教會代求」部份加入禮儀中,亦源於此。
至於我們熟悉的「三聖哉頌」(Sanctus)尚未出現,它將在日後成為大祝謝文的固定部份。
基本架構簡介
○ 請安(Opening Dialogue)及序禱啟應(Surma Corda)
希坡利陀《使徒傳統》開始在序禱啟應前,加上參考自《得2:4-波阿斯正從伯利恆來,對收割的人說:「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他們回答說:「願耶和華賜福與你!」》之主禮與會眾互相請安,學者Prof. W.C. van Unnik認為當中提及的「主」乃指聖靈,因早期信徒相信禱告蒙上帝垂聽,需要聖靈的臨在與幫助。第一對啟應帶領會眾以心靈仰望主,「坦然進入至聖所……來到上帝面前」《來10:19-22》,第二對啟應重申大祝謝文最重要的元素是感謝讚美。
○ 指定序文(Proper Preface)
西方教會禮儀強調在某一時期記念基督奧祕某一方面,故於三聖頌前插入指定序文(主日序文、節期序文及其他時期序文),重述上帝在創造、道成肉身、受苦、受死與復活的大能作為,作為感謝之始。
○ 三聖頌(The Sanctus)
三聖頌包含四部份,第一部份源自《賽6:3-「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祂的榮光充滿全地!」》撒拉弗之呼喊及《啟4:8-「聖哉!聖哉!聖哉!主上帝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四活物之言,第四世紀才開始在安提阿、耶路撒冷與埃及禮儀中使用;第二及第四部份為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群眾之歡呼「和撒那」,第三部份則源自《路19:38-「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眾門徒對此之回應。
○ 救恩歷史
東方教會禮儀之大祝謝文以相當篇幅述及救恩歷史,包括上主的創造與道成肉身,成為聖禮神學的基礎;我們讚美上主,因祂從不由於我們身陷罪惡而離棄我們,也因耶穌基督在十架上為我們受死。
○ 設立聖餐文(The Institution Narrative)
此部份主要源自保羅在《林前11:23-26-「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有古卷:擘開)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對耶穌設立最後晚餐的覆述,並與《可14:22-25-「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了福,就擘開,遞給他們,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耶穌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國裏喝新的那日子。』」》及《太26:26-29-「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裏,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合併,在聖餐禮儀裡,它是對聖父上帝的祈求,亦作為宣告上主大能作為及追念基督救贖工作兩者間的橋樑。
○ 追念(Memorial/Anamnesis)及奉獻(Oblation)
這是對於耶穌說「你們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之回應,大意是我們為追念基督的救贖工作,將餅和酒呈獻給上帝。它對應猶太人如何回憶逾越節的歷史,不僅提醒參加者記念過去上帝拯救以色列子民離開埃及之奴役捆鎖,亦應用於此刻每位參與每年逾越慶典的人,及教會對上帝大能作為的傳揚;再進一步,它更指向將來,期待上帝對邪惡的審判和對子民的最終拯救。
○ 懇求聖靈降臨(Invocation/Epiclesis)
經過長期爭辯及修訂,聖公宗及羅馬大公教會於一九七一年就「懇求聖靈降臨」部份終於達成協議:「藉著這段憑信心向聖父獻呈的祝謝祈禱,並藉聖靈的工作,餅和酒成為基督的身體和寶血,以致我們在團契中同吃基督的身體,同喝祂的寶血。」羅馬禮儀在此為領餐者代求,使他們充滿一切天福與恩典,與眾聖徒相通,並為已離世者代求;克藍麥大主教則在此加上為領餐者以至全教會祈求,而後期的修訂更加添祈求教會合一的元素。
又伏求慈悲的天父、听我们的祷告、大发仁慈、用圣言并降圣灵、将主所创造而赐的这饼和这酒、分别为圣、叫我们前来领受、遵从圣子耶稣基督的命令、并且追念他受死的苦难、就可以领受他至圣的身体和宝贝的血。
○ 榮耀頌(The Doxology)及阿們
這段表明三位一體上帝神學的榮耀頌,成為不同形式的大祝謝文之固定總結部份。在早期教會的聖餐,餅和酒會分別由主禮者及會吏舉起,象徵向上帝的獻呈,最後會眾同應阿們,代表共同確認。
領聖餐及餐後感恩並接受祝福、差遣
繼大祝謝文後便是虔領聖餐與及領餐後的感恩和祝福等,釋述如下:
1. 領餐前準備:
1.1. 主禱文:
要明白上期釋述大祝謝文時最後回應的阿們,已清楚表達了這是完整的一個段落,而現今將主禱文放在此處,目的是顯而易見,是作為領受聖餐前的整個人心志靈性上的準備。
初期教會崇拜時,主禱文放在那一環節,並非固定。約到六世紀末,才確定放在領餐前作準備,並且加上一句前言和結語,前言為「遵照救主神聖的教訓和祂的救贖,我們滿有信心的禱告」;而結語的部份,最初是由主禮牧師領禱(個人宣讀),由前言「遵照救主」開始,一直唸到「不使我們進入誘惑」;而會眾(和詩班)就在這時回應「救我們脫離兇惡」;而牧師會再回應「主啊,我們懇求你,拯救我們脫離兇惡」作結。
禮儀輾轉發展到現在,我們禮文第二式中的主禱文,仍作領聖餐前準備心志之用,而前言則改為「現在遵照我們救主基督的教訓,我們禱告說」;再用了馬太福音的主禱文作祈禱之用,以前的結語則不用了,使祈禱更完整暢順,更遵照聖經的說話去禱告。
1.2.擘餅
擘餅可從四個角度去看:
1. 純是實用原則——餅(麵包)要擘開才可分派給領餐之會眾。
2. 仿傚救主在最後的晚餐所作的,這是不少禮文特別是1662年版公禱書的觀點。
3. 這是象徵性表達救主身體在十字架上被折斷,但救主身體是否被折斷呢? (約19:36-這些事成了,為要應驗經上的話說:「他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
4. 這是象徵我們是一體分享一個餅。 (林前10:17-我們雖多,仍是一個餅,一個身體,因為我們都是分受這一個餅。)
初期教會沒有太多談及擘餅,似乎是傾向實用性,主要是將麵包擘開作分派之用,甚至後來將餅代替麵包,擘餅這禮儀動作仍保留,聖奧古斯丁是第一位以擘餅作為「我們是一體分享一個餅」的解釋。 其後有更多意義賦與此擘餅的禮儀動作中。而我們現今的第二式,亦參照林前10:17,我們同屬一體一同分享這餅的屬靈意義,亦值得留意這是聖禮行動四個部份的第三部份(之前的兩個行動是在大祝謝文中的「取餅」與及「祝謝」)就是擘開,然後在唸完接著的禱文和邀請詞後便是第四個禮儀行動—「拿著吃」,領受聖餐。
1.3. 聖頌(羔羊頌):
這首聖頌取材自以賽亞書53:7(他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或譯:他受欺壓,卻自卑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約翰福音1:29(次日,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裏,就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譯:背負)世人罪孽的!」和啟示錄5:6(我又看見寶座與四活物,並長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殺過的,有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靈,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並由榮耀主頌撮取而來。
這首頌是以「上帝的羔羊」作為祈禱的重心,並以羔羊的意念去表達基督和聖餐禮所擘的餅,引起聯念默想。在五世紀時的禮儀中,此頌被引入放在擘餅之後,由牧師領頌;約在十世紀,此頌定為三句的格式,並因為位置放於接近平安禮,第三句的後半句改為「賜我們平安」而由此時開始,配上音樂,演變為不單牧師在領餐時唱,更由會眾與詩班一齊在領餐前同唱的頌,作為默念準備領受救主聖體寶血之用。
1.4. 謙恭近主文:
此篇優美的禱文,為克藍麥大主教編修公禱書的傑作,亦為聖公宗最出色的禱文之一。整篇禱文,取材自-
(A)聖經:但以理9:18(我的神啊,求你側耳而聽,睜眼而看,眷顧我們荒涼之地和稱為你名下的城。我們在你面前懇求,原不是因自己的義,乃因你的大憐憫。);馬可7:28(婦人回答說:「主啊,不錯,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們的碎渣兒!」);約翰6:56(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和利未記17:11(因為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我把這血賜給你們,可以在壇上為你們的生命贖罪(因血裏有生命,所以能贖罪)。)。
(B)多份不同傳統的禮儀。此禱文曾被放在不同的地方(例如我們教會公禱書聖餐禮文放置此禱文的位置);但因此禱文的內容,很清楚的顯示信徒不配領受聖餐的恩典,一切惟仰賴上主的憐憫慈悲;故此,現今第二式將禱文放置於領聖餐前,實在是最為合適,亦提醒信徒要謙卑仰賴上帝恩典憐憫,去接受聖餐,以致可以「基督在我們裡面,我們在基督裡面。」
1.5.邀請辭:
主禮牧師舉餅舉杯作邀請會眾同來領受上主的聖餐,便帶引我們進入第四個聖餐禮的禮儀行動—「吃」—領受聖餐。
13、領受聖餐:
在初期教會,會眾是站著領受聖餐,有不同的理由:
領受聖餐的信眾是天父的兒女,不再是奴隸要跪著領受;
站立表達了耶穌基督復活了我們(raised by Jesus Christ);
跟從舊約逾越節趕忙吃與隨時準備起行作工的傳統。
這站著領餐傳統流傳很久,甚至當時聖壇圍有圍柵,其高度似乎是為站著領餐而造的。其後領餐形式漸變,有站在原位等牧者送以聖餐;亦有行至聖壇前接受聖餐,而跪在壇前領受聖餐,亦是十一至十六世紀慢慢演變出來,最後成為普遍的習慣,特別是西方教會。
而領受餅與酒,是初期教會的習慣,牧師甚至是將餅派至會眾手中,但其後因聖餐酒餅的神學理念和分派時的困難等,麵包漸被餅取代,亦直接由牧者送至領餐者口中;而酒更不給予平信徒了。此時領餐亦有一定次序,先是教宗、主教或主禮牧者先領、再後是其他聖品、最後才是平信徒。
至於牧者派酒餅時宣讀的話,最初是很簡單的:基督的身體和基督的寶血。後來隨著禮儀發展,可能因為敬虔原因(亦有因為為病人施聖餐)而加長:「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聖體寶血,使罪得赦,保守你的靈魂直至永生。」而第二式禮文施聖餐的句子仍保留原意,但更為簡潔。
14、餐後感謝文:
領餐後之祈禱感謝,約在四世紀時發展出來,主要是因教會數目和會眾人數增多,以致需要有一段禱文讓會眾一同感謝作結。
15、荣归主颂
榮歸主頌原本是一首聖誕詩歌,如首句「但願在天上榮耀歸於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就是取材自路加福音二章十四節描述基督降生時天使的歡呼。教宗史密高在任(498-514)時,當他於大節日中主持聖餐,便會將此頌編進禮儀之中。及至教宗額我略時期,榮歸主頌乃正式編進聖日及主日禮儀中,除了將臨期及大齋期外,在崇拜開始時均唱此聖頌。至一五五二年,英國聖公會克藍麥大主教將之移至聖餐後作為領餐者對上帝之讚美。所以在舊公禱書中,榮歸主頌是在崇拜末段才頌唱。及至上世紀初普世教會為恢復沿古之禮儀精神,才再次將「榮歸主頌」編於崇拜之始,以作崇拜開始時全體會眾對上主的讚美。顧名思義,榮歸主頌乃一「榮耀上主之聖頌」,故頌唱時應以讚美頌揚上主的心來頌唱,藉以將天上的榮耀彰顯,以致地上充滿祂的平安。
16、祝福:
公元四世紀前,沒有資料顯示在聖餐崇拜禮儀中有祝福這環節。而約在公元前350年,東方教會才有主禮聖品「按手」或「伸手」向會眾為他們祈禱。相類似禮儀也在這時期於西方教會出現,主禮聖品會在聖餐崇拜中為會眾祈禱祝福。雖然這祝福禮儀,在某些禮儀傳統中會全年通用;但某些禮儀傳統(如Gregorian Sacramentary) 只限於大齋期才使用,其背後亦有極佳的理由:因為大齋期懺悔認罪的信眾,著實需要特定的祝福 (由教皇或主教施行)。隨著大齋期屬靈意義之推廣,祝福亦由原先的懺罪信眾擴展至領聖餐之會眾,並成為以後多個世紀的大齋期傳統。
中古時主教在聖壇處為信眾祝福,並開始有特定的集禱文;有些學者認為這類祝福禮文是為信眾在領聖餐前用的;但亦有學者認為是為「非領聖餐者」在離開聖堂前用的。不過無論目的為何,此禮儀環節約在十一世紀時已保留在羅馬禮文的傳統內,作為崇拜完結時祝福之用。
現在的祝福禱文,前半部份參照聖經腓立比書四章七節(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後半句相類似中古時代的祝福用語,我們的第二式聖餐禮文,更在附錄三中提供了不同節期可以使用的祝福禱文,使不同節期的焦點可以更為突出。